What's up? WhatsApp!

What's up? WhatsApp!_第1张图片

忍了很久,还是没忍住,决定写点关于WhatsApp的东西。我曾认为,当你听说一个手机软件卖了近190亿刀的时候,你没有理由不感到好奇,不想去了解一下。而我得到的第一个教训是:对于大多数的非该行业的人来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你回想这个过程,甚至可以得到几个拓展:

1.出于工作或兴趣的原因,长期沉溺于某个领域的你可能已经错过许多令人“哇”的事件了;

2.信息的传播,无论在社交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广度永与深度是两个维度,一个人可能会对某个话题探讨的很深,但很难有人覆盖到所有领域。

3. 补充第二点,当你设计一款社交产品时,请先想好你希望信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或者说,在涉及到取舍时,你更希望保留哪一块。


在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Whatsapp在过去5年,是如何做到如此强劲的用户增长?”,提问者同时给出了一张图(图1),用以对比WhatsApp与其他几项产品头四年月活跃用户量的增长情况。

What's up? WhatsApp!_第2张图片

从图中无疑可以看出后两年WhatsApp经历了惊人的增速。但我也要说这几项产品的对比意义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诞生时所处的大环境不同,网络的普及程度以及产品形态本质上的差异。倒是可以同Line、Kik、微信等类似产品进行一下比较,当然,WhatsApp依然不落下风(补充Line、微信等图)

What's up? WhatsApp!_第3张图片

What's up? WhatsApp!_第4张图片

在众多关于这起收购的分析文章中,想必大家已经了解,WhatsApp虽然总部位于美国的Mountain View,但主要市场在欧洲、非洲、印度及拉丁美洲。TechCrunch在一篇文章中展示过一张图,可以较为详细地对比WhatsApp在全球的活跃度。考虑到WhatsApp的官方博客中称从未花钱进行过市场推广,这个业绩的确令人震撼。

What's up? WhatsApp!_第5张图片马后炮的分析原因也许意义不大,但追本溯源有助于遏制“心灵鸡汤”以及不负责任地吹捧或贬低。简单来讲,WhatsApp在恰当的时机,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利益相关的需求。这虽然说起来简单,但能做到的公司没那么多。

恰当的时机首先是指移动时代的兴起。具体的表现在于硬件设备的普及度,iPhone等智能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在手机上完成以往在PC上进行的社交沟通行为。在这之前黑莓推出过BBM,当然在这之后(2011年)苹果也在iOS上推出过iMessage,但是它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跨平台,而WhatsApp在早期就兼容多个平台,这在全球化的推广中有着难以度量的意义,毕竟沟通的首要条件在于无障碍。根据WhatsApp的官方博客可以获知,不少注册用户是诺基亚用户。另一个硬件领域的浪潮在于Android近几年的扩张使得廉价智能机的涌现与普及,以印度为例,去年58%的智能手机(约2600万)价格低于150刀。这些便宜的硬件设备使得更多用户开始接受手机应用这个概念,为WhatsApp的发展打下了铺垫。

另一个直接的原因是,运营商对短信的收费政策,这一点比较能揭示为什么WhatsApp在各地区的差异。例如,在西班牙(去年WhatsApp有97%占有率)短信费用是每条0.15欧,与之相比WhatsApp拥有更大的经济诱惑。当然,很多运营商会有相应的套餐,他们的套餐允许短信无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刚开始推出时主打类似Kik的文字功能时并没有太大反响,国内运营商的短信套餐虽然很多不是无限,但辅助手机QQ这个需求也基本满足。在这里,请考虑下欧洲与美国的不同。欧洲的历史因素促成了国别林立,但彼此流通度较高,而这些国家的电信运营商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解决方案,这无形间加大了朋友间沟通的经济成本,这也是为什么WhatsApp在欧洲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当然,以上论述暂时只能证明一个基于移动时代的IM产品出现的必然性,下面做一些简单的对比。前面已经讲到了WhatsApp多平台的策略使得它收到极大的欢迎,虽然Facebook Messager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良好反应,但在全球范围却不那么满意。这更多是因为Facebook是构建于PC领域的,然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或者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用户,他们并没有经历稳定的由PC过渡到移动端的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了移动时代,或者至少是活跃于移动时代。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简便、易用而且经济的沟通工具,而不是需要先在社交网络上建立起圈子后完成这件事。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拥有了一个满足“沟通”这种基础功能的工具后,而且你的朋友也恰巧都在这里时,为什么还要另一个呢?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在东亚地区WhatsApp难以打开市场(您连推广都没有的好吧),而同样的Line、Kakao也难以抢夺WhatsApp的地盘儿,网络效应这事儿在社交网络或IM工具上格外明显。

以上这些说法难免给人一种“WhatsApp命真好”的感觉,事实自然不是这样的。在前两年包括Kik、WeChat、Line等在内的相似产品都曾一度给了不小的打击,尤其是用户重合区域较高的Kik,以更美观的UI以及专注于文本的特色曾一度弯路超车。不过到如今,这几家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Facebook的介入给了WhatsApp更大的想象力,但还没到碾压的地步。

WhatsApp的产品设计可能会让许多习惯微信的用户不以为然,确实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交互上,微信都略胜一筹。但考虑下不到50人的创业团队,以及需要维护的多个平台,这一切也挺不容易。WhatsApp的版本更新极其缓慢,至今依然停留在2.x版本。但在稳定性与即时性上——IM的基本需求——WhatsApp倒是相对稳定。而在产品设计方面,WhatsApp尽量还原用户对系统短信的习惯——从图标到主页布局,一不小心我会以为我还在使用iPhone的系统短信。降低学习难度是拓展用户的必由之路,而注册简单以及扫描通信录(后者是个争议话题)等功能解决了网络效应问题。剩下的只需要提供一些附加功能(群组、图片、共享地址等等),你能想到语音信息在去年八月份的版本升级中才加入的吗?最后,少不了的一点是,WhatsApp对于无广告的承诺以及安静的充当一个工具的定位。这是很多产品都没做到的,留住用户的工具不应该是通过频繁地告诉用户“我在这里”,而是通过它的实用价值、它对用户现实生活的连接实现这一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创始人Jan Koum与Brian Acton充满敬意。


图片:WhatsApp的三个准则"No Games, No Ads, No Gimmicks".

你可能感兴趣的:(What's up?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