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关注的 -不只是一 个公众号
2020.7.11▏ 木舒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那接下来又要面对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填志愿。
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掀起一番“大乱斗“。
就像昨天和亲戚家的孩子吃饭,刚刚考完高考,一家人就开始给他出主意。
这个人说学医好,那个人说当兵好,又有人让他去学计算机,还有人让他以后回来考公务员......最后把孩子说的一脸懵。
作为过来人,能够深刻理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填报志愿时的焦虑,所以周围每一个“过来人“的意见都很重要。
但信息的混乱很容易扰乱个人想法,到后来被各种因素一干扰,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孩子以为能上大学就完了,进了大学浑浑噩噩,到了找工作时满是慌乱,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啥。
很多人觉得规划人生那是工作以后才要做的事,但其实,从填志愿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你去哪个城市、你读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大概率会决定了你这一生,要怎么样活。
在我们听到的“建议“里,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在我看来,志愿填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不同,也就意味着适合的行业不同。
在我看来,填报志愿的首要原则,不是展望未来,而是认清自我。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上大学没有那么多崇高的理想抱负,简单点来说,就是为了以后谋生。
所以首先,在填报志愿之前,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
每个人的性格、喜好不同,适合的行业也不一样。
就像你把一个数学逻辑能力极差的人,丢进银行、财会类岗位,每天让他和数字打交道,他一定备受折磨。
你把一个热爱科研、只想潜心研究事业的人丢进销售岗位,那他也会感到不适。
或许你做不到始终对工作充满着热忱,但一定要能接受这份工作,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性格。
但在这背后,其实能早早的抓准自己的职业爱好,是一件很牛的事,证明这个人是一个很清醒的人,对自己很有规划。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迷茫才是常态。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那或许就该综合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等外在因素了。
鸡汤里总是说的好:“只要你够努力,你就能跨越阶级,改变人生。”
可现实点看,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真的不是只与努力有关。
之前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
一个家庭的兴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一代工农医科,二代金融法律,三代艺术升华。
这句话特别现实。
举个例子,在纪录片《出路》里:
17岁的袁晗寒就因为成绩差退学,但她的爸爸从事房地产,妈妈在电视台上班,家境优渥。
她从小,钢琴、舞蹈、美术都学了个遍。没有物质烦恼的她可以在家闲着,可以因为无聊就投上一大笔钱去南锣鼓巷开酒吧,又可以在倒闭后去欧洲游历。
最后她去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一直读到了硕士。回国后直接开了家艺术品投资公司。
袁晗寒可以轻易的选择退学,但农民工家的孩子徐佳,三次高考复读,只为了能靠学历改变命运。
但进了大学,他一样是迷茫,专业似乎没啥用处,毕业进了家公司按部就班的工作,早早的结了婚。活成了普通人最常见的样子。
但至少,徐佳也靠着自己的努力,从农村定居了城市,可马百娟呢?
她出生于偏远农村,爸爸60岁,妈妈智力障碍,哥哥14岁便出去打工了。她10岁上学,15岁辍学,出去打工都没人敢要。
她的父亲说“女娃娃是别人家的“,就这样,18岁的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怀孕生子。
这就是三个阶级面对的不同出路,非常现实。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把那些逆袭的成功特例当成常态。
从概率上来看,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搞艺术、搞科研、搞学术、搞金融、从政等等方向,确实会比穷人家的孩子成功的几率要大一点。
因为有些行业,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有些行业,是要拼社会关系的。
世间确实有捷径,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赌一把,输了有人兜底,但普通人家的孩子赌不起,因为这个试错的成本太高了。
当你没有家世背景可以拼时,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专业性、技术型比较强的行业是最好的选择。
比如律师、程序员、医生或者工程类的工科等等,至少这些都算是技术类,相对于以上那些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一点,单凭借着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能有一席之地。
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先接受这种不公平,才能脚踏实地的走出困境。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被闻到一个问题:城市、学校、专业到底哪一个重要?
其实从概率上来看,许多人毕业后都不会做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
所以倘若你不是对你的专业非常热爱,坚定走这条路的话,那
答案在我看来是:
城市>学校>专业。
一直以来有句名言:“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
而从概率来看,你大学选择的城市,极大可能是你未来生活奋斗一辈子的地方。
很多大公司招聘,不会跑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学校去招聘,而是优先首选本地学校。
再好的学校,如果所在的城市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那也留不住人。
越发达的城市,拥有的资源也越多、机会越多。不仅仅物质丰富,精神层面也丰富,这些都能开阔你的眼界。
城市之外是学校和专业,这一直是一个大难题。
在我看来,除非你有认定的专业,而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特别牛,那还是首选学校。
之前我遇到过一个情况,一个同学分数不是特别高,她的父母听说某大专的财会专业特别好,所以用能上本科的成绩去了那所大专学校。
确实进了王牌专业,但是学历成为了死结。后来找工作时,直接被卡死。很多大公司只要本科,不要大专,最后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好的学校最大的价值,不仅是那本毕业证的含金量,还有你的圈子。
好的大学,一般学科的广度和深度会大很多,你的同学、老师等等学校里认识的人,未来也都构建成你的圈子,好的圈子的附带价值或许比一纸文凭要高得多。
其实无论怎么选,还是得关注自身。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城市发展?你更在意的是什么?
当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排序了。
其实你会发现,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不同的热门专业。
曾经某段时间最火的是土木工程,后来又一堆人涌向金融,而走到今天,计算机专业无疑是最热门的专业。
现在和以前相比,所有人在选专业的时候,除了赚不赚钱之外,都还该思考一个问题:
“你选择的专业,容不容易被取代?”
被人取代,或是被机器取代。
早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未来5年,机械和机器人将取代中国近5%的工人。
是的你看现在,医院药房是机器手臂,餐厅送餐是机器人,分拣快递也都是机器工人,就连银行柜台,都快实现无人化了......
不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随着5G的发展,无论你再怎么不愿,这都将成为趋势。
所以从长远来看,选择一份专业性强,不容易被机器替代的技术性行业最重要。
其实衡量能不能被替代很简单,就要看这份工作里是不是在重复做着同一种工作,是否不需要“感情”。
按照这样来看,未来文史、艺术、设计、科研、医生、老师、律师、美发师、美容师等等创造性工作和高端服务行业其实比一些机械理工科更稳定一些。
当一些繁琐单一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后,人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现在其实已经有了先兆,比如海底捞的服务、高端楼盘主打物业、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开始拿着高薪降维做“保姆”......
本质上,大多数的行业最后都是服务业,而想要赢过机器人,那就要更人性化,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而在这背后,或许给所有父母敲响了个警钟。
在未来,死板的应试化教育其实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了。
在应试化教育中,孩子们丢掉的创造力、想象力,或许才是未来世界里,最强的竞争力
。
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某高考工厂
那种“疯子”式的模式,虽然
那确实将很多普通孩子送进了大学。
仔细想想,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全都在刷题、补课、提分上,最终却只用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决定自己去哪所城市,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单从时间分配上来说,这就非常不合理。
几乎所有孩子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现在你苦点,等高考过后,你就解放了。
是啊,当录取通知书出现的那一刻,
你就可以放飞自我,玩游戏、谈恋爱、逃课、睡觉、染发、抽烟喝酒......一切一切都无所谓,没人管你,因为你已经“长大”“成功”了。
但往往最后你会扎心的发现:
这些曾用18年备战高考,终成高考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们,在接下来的4年里,有太多太多,如昙花般迅速衰败。
藏在这背后的其实是教育上出现的巨大漏洞:
18年来,孩子们更像是考试机器,都是被各种人拿着鞭子逼着学习。
在他们心中,
学习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考上大学就成功的论调,让他们觉得高考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坎,过了之后便此生便一路顺风。
应试教育的压迫、严进宽出的大学制度,让许多学生18年努力的累积在4年间瞬间崩塌。
他们不知道高考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坎,他们根本不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将一拨人划进了大学,将另一拨人划进了社会。
它只是人生的第一个人生节点,人生真正的开始是从高考以后。
大学是一个既美好而又现实的地方。
它更像是一个社会模拟器,
给了你适应的时间,出错和过渡的机会和平台。
在这四年,你要学会怎么做一个“大人”,慢慢的独立,
强化自我、找到人生方向。
在这四年,你要学会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THE END
作者简介
木舒
辣笔小尖椒(ID:lbxjj818)主笔。做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喜欢的字,爱自己喜欢的人。微博:木舒sunne 。欢迎来撩。
好书推荐
有这样一本“奇书”,2000多年来,它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道德经又被叫做“东方圣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首屈一指的文化名著,甚至有人把它叫做“万经之王”。
乐极生悲,福极生祸,物极必反!——《道德经》,一部书充满了智慧。
古文晦涩难懂,面对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之久的“智慧秘籍”,使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而这套集释版《道德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告别古文晦涩难懂。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