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资讯,不止一点

现状:信息泛滥与优质信息的匮乏

这一看似矛盾的结合体其内在逻辑都源于:稀缺。

稀缺是一个相对概念。

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的成本微乎其微。这一点对比维基百科的与大英百科全书便一目了然:在词条数、更新频率、获取成本甚至是准确率后者都无法企及,甚至以纸质版的停止来全力运营数字资源。

这是信息泛滥的技术原因。而更关键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普通人文化水准的提高以及政治、社会上的平权。

上述对于信息泛滥的解释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解释优质信息的匮乏:优质信息淹没于代码的汪洋之中以及传统权威的消解。

信息中的极小部分被专业机构——媒体再筛选、采集、加工,以更小部分输出,以各类载体贩卖。

媒体的进入门槛足以保持其信息的垄断,不仅是输出,后来演化(或者说发现)为诠释上。但正因为媒体需要判断信息的价值,使得大量的八卦、传闻被提前过滤,再加上受利益驱使的时效和立场要求而被拒绝的“过时”、“三观不正“的,这些原本的“噪音”在互联网上有了发声平台。

需求:满足还是制造

在市场的逻辑下,消费者的需求与资本家的产品一一对应。

农业时代基本的温饱需求就已有种植、畜牧、屠宰、运输、仓储、采矿、冶炼、餐饮、住宿、纺织、成衣等行业。

到了工业时代,除了在质、量上大大提升外(即传统的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制造业),以及不再止于“满足”,而主动为庞大的产能与利润驱动为消费者去“制造”需求。

娱乐、美容、体育、教育这些都是自我提升与消遣型的行业,即广义的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

或者,我们换一个更新,更近的例子,如今的街机iPone上的功能是果粉主动想要的还是乔布斯替潜在消费者制定的?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那么传统媒体的所谓衰落便可以找到(部分)原因了:基于编辑的人工筛选,专业化分类生产的信息果真是读者主动的兴趣使然,需求引发?

同样陷在这一思维下的门户媒体的式微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类基于用户反馈(微博关注、关键词订阅与新闻好恶反馈)的兴起就不难解释了。

资讯:谈资与讯息

我们如此关注新闻为了什么?

工业化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人从封闭的农社来到陌生的城市水泥森林。人必须关注讯息用于决策,原本基于经验的模式不再适用。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与陌生人的交流的载体不再是地缘亲缘,只有共同的话题。

这正是新闻的意义:提供谈资、建构一个共同的文化意义的世界,这一世界基于资本和权力的密集度划分为中心——边缘,这也是同一天的巴黎暴恐百来人的伤亡就是新闻头条、民主与文明的冲击,而伤亡更大的黎巴嫩的恐怖袭击乃至叙利亚的战事不值得东方明珠为其亮国旗。

这种构建的世界,是挣脱了宗教与阶层的束缚,也超越了国别、人种,普世性的。

至于另一种看起来更“硬”的时政财经新闻,绝大多数于普通人的生活无关,至少他们自认为无关。

一点:极简与专注

信息的最大敌人便是其消费成本——注意力。

APP如何留在用户屏幕上,这是一个预装软件也会被各种拆解与投诉的时代。

有用,或者用户觉得有用,不信可以看有多少装了英语学习、公开课的APP打开率能有多高?

但在风口上能吹起猪的窗口,原本就残酷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同类的APP不止一个。出于内存和精力,用户并不会留存多个同类APP。在试用、对比下,用户会很快做出取舍。

这就是好用的层次了,如果能保持品质、顶住后来者的挑战,基本可以保证市场占有了。

然而用户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在好用外,他们关注流量消耗、权限范围、隐私保护,出于自我保护心里,用户一般会做出多元化策略。这意味着,在一个APP上的功能是有限的,高度关联性的。这一点也合乎市场逻辑:即使是大集团,旗下的产品也是多个子公司进行专门化生产与营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点资讯,不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