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效用函数假想

个人效用函数假想_第1张图片

假设从受精卵结合那一刻开始,个人的效用函数就在运转了,它的内涵是揭示你如何消费这一生。

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通常用来表示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与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以衡量消费者从消费既定的商品组合中所获得满足的程度。其表达式是:U=U(x, y, z, …)式中 x, y, z分别代表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各种商品的数量。--来自百度百科的释义。

那么把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挪到个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个人效用

这里假设个人效用不单指经济活动的效用,而是包括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有需要消耗时间的活动的效用,对应经济活动中的消费品,我们一生的消费品其实就是时间。只不过这个时间消费品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工作可以理解成一项消费,娱乐、旅行、阅读、睡眠等均是。个人的效用则是承载于这些消费项目当中的效能感觉。于是我们可以假定一个这样的数学公式:

个人效用=u(工作,休息,娱乐,情感,健身,,)

有了这样一个公式作为工具之后,我们就可以时常拿它来检视自己的生活了。比如工作是否该增加一些挑战了,是否该增加一些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了,是否该去健身锻炼了,等等。通过调整不同消费品的数量--也就是投入的时间的量--来找到自身能够感受到的更佳的效能感。

问题来了,这个效能感怎么衡量呢?答案是要找到自己的效用单位。

效用单位

经济学上,对于一个“效用单位”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为什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样东西对穷人的效用很强,在富人那里却不需要了,甚至这件东西在富人那里的效用是负的。也就是说,要想找到一个统一的效用单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我的个人效用假想里,个体需要自己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效用单位。

A觉得靠脸可以吃上更好的饭,可以去健身,花时间研究如何打扮自己;B觉得没事写点东西很有意思。于是A和B的效能单位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花在两件事情上的时间相同,带来的效能感却不尽相同。

效用的时间尺度&边际效用

不同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效用带有很强的即时性,比如打游戏,有的则需要跨越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才能感受得到,比如健身。这时候,在选择不同消费品时,还需要考虑边际效用。我把它们分成三类:

一、边际效用恒定:比如睡眠、饮食等。拿睡眠来说,平均下来,你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是恒定的,带来的效用也是恒定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这类消费品,切记不能减少它们的消费量。

二、边际效用递减:比如游戏,娱乐。除非职业玩家,普通人不可能通过增加玩游戏的时间来增进人生的充实度、幸福度,而是随着投入的时间的增多,带来的诸如沮丧、空虚等负效能感也在增多。

三、边际效用递增:比如阅读,写作,思考,健身等。这类消费品所带来效能感的即时性往往并不如游戏、棋牌等,但它们是属于复利性质的,也许每天只有小到让人察觉不到的改进,但在时间的累积下可以带来巨大的效能。

道理都很简单,只是又多了边际效用这个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

注意力的效用函数

注意力的重要性大于时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感谢李笑来老师。注意力的效用函数就是时间维度的个人效用函数的改良版。

个人效用=u(注意力1,注意力2,注意力3,,)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在什么事情上消费了多少时间,我们在工作,可我们的注意力应该在成长上。从分析和感知自己的注意力都分配到了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清楚自身的某些内在的格局,比如我曾经发现自己把很多的精力用在了幻想上,幻想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事,实在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我们一生的时间长度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人能穷尽人生的所有可能去行事,以期达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所以,要给自安上第三只眼睛时刻监督自己的注意力。

道理都很简单,只是又多了注意力的效用函数这个工具帮助我们检查注意力的分配。

追求外部效用

个人的时间有限,作为一介凡夫俗子,追求一些外部效用不失为丰富生命的一种方式。

当两个人的效用函数呈相关性的时候,外部效用就产生了。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如果是以牺牲他人效用作为代价,也是不可取的和不聪明的。比如我提出一个想法分享给你,我希望你能觉得有点意思而不是觉得无聊或者感到难过伤心(那样我也会很伤心),这个外部效用就为正。

道理都很简单,只是多了一个思考工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效用函数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