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知从何时起,齐鲁大地一直是心中所往。

        细想起来,勾起“心中所往”的却是源于“一句诗”、“两个人”。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一次读到它,便被秒杀,产生无数的画面。这是怎样的豪情、怎样的朝气?向之、往之。

        而这“两个人”,并不包括孔子,却是姜小白和管仲。或许孔子他老人家在我心里,不属于一域。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喜之姜小白,并仅仅因为他是春秋首霸,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个超级演员,搁现在至少也是北影的高材生,被管仲射杀的那一刻他居然会咬舌吐血倒在车中装死,还竟然骗过了管仲,一溜烟跑到齐国获得了王位。神了!就凭这,奥斯卡奖应颁给他。还因为他是个心胸宽阔之人,管仲射杀他,他居然能容忍,还称之为“仲父”、拜之为相,期间合作愉快,果然6年时间便称霸于天下。还因为他是一个慷慨之人,只要有国相求,他必相助,打跑了敌人还送土地(感兴趣的可看其救援燕国),还帮别国建新城(重建邢卫),搁现在一定被别人骂之“傻帽”。只可惜其后死于管仲,宠小人而饿死,可悲可叹啊。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喜之管仲,也不仅仅在其谋略、知人善用,更在其“滑头”和经济头脑、以民为本思想,如早期与鲍叔牙的分工,一个跟着姜小白,一个跟着公子纠,绝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筐子里,逃亡时也互通信息,看来今天要让管仲买彩票,估计次次中五百万;他的经济政策更是不得了,光一官妓就开历史之先河,还有“买鹿制楚”、“相地而衰征”,也是穿越之笔(感兴趣可看看《管子》),只可惜他死的比姜小白早,他的伟大思想还没有更大面积开花,后来者只学其皮毛,不然我们会不会早进入商品社会了呢?

        好了,还是言归正传,说说齐鲁之行吧。可以说,这次齐鲁之行,看的就是两条线,一是帝王文化,二是儒家文化。因时间太紧,两天八个景点,也只能看个皮毛,记个大概,权当一游记吧,表示我去过。

      1、PM3:40~5:30岱庙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岱庙,可能是大多游客登泰山前的附赠之行,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身价。它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牛吧,可以说在其院内闭目静心,你就能感受到历代帝王之气。只可惜,它命运多舛,先后毁于火灾、战火和地震,你现在看到的岱庙已非武则天时迁址而建的,更非汉武帝所建之泰山庙了,而是建国后修复或复建的。但不管怎样,它的建筑风格依然是牛叉的,采用的是帝王宫城的式样,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走在它1500余米的四方城墙上,仿佛置身于古代城池,感受那片繁荣与祥和,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城池之争的杀喊声。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咱们先从“遥参亭”走起,它是岱庙的前庭,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祭典时,要先在这里搞个简单参拜仪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前叫“草参亭”,那年山东参政吕经升官走时改为“遥参亭”,至于为啥改名?因导游在里面请的,忘了问了,我想一个可能是“遥参”遥远的参拜比“草参”草草地参拜要好吧,另一个可能是吕参政升官了,他想在远方一直参拜泰山神吧。“遥参亭”外“遥参坊”,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至今保存完好,看来还是石头的好,可免于火灾。坊南有一“双龙池”,号称能引王母池之水,光绪六年(1880年)开建,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可惜现在已无水了。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过了“遥参亭”就到“岱庙坊”。再之“正阳门”,该门建于宋,1985年重建,有镶嵌81个铁制馒钉的朱红大门,还有铺首,规格很高,古时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同行,其余的就走东西两侧的掖门。“正阳门”上为“五凤楼”,传说为五只凤凰(赤:凤凰,黄:鹓鶵[yuān chú],青:鸾,紫:鸑鷟[yuè zhuó],白:鹄)栖息之所,后转上去发现空空如也,倒有卖全国所有景点标配的各类工艺品,唯一有“枣木小斧头”不同,速买了几把。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迎面是“配天门”,建于北宋,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乾隆年间重建,据说门内原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可惜1928年被毁了,就没进去了。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跟着导游走了右边,左边则未去,后逛城墙看到左边为满院槐树,才知为“唐槐院”,因院内一株唐槐而得名,原树号称蔽荫亩许,可惜民国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反成一景点曰“唐槐抱子”。右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石碑,下有一巨龟,此碑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立,主要是为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这个就不说了;说说下面的石龟吧,这与我们常见的驼碑龟不同,这是个“中华田园龟”,非“龙生九子之赑屃”,一问才知,明朝以前基本为“中华田园龟”,既明朝李东阳进士搞了个“龙生九子”学说后,这驼碑的责任就被“赑屃”抢去了,现在就连观赏价值都被“巴西龟”夺走了,可叹啊!

摄于岱庙

        接着进入“汉柏院”,因院内五棵柏树而得名,相传柏树为汉武帝公元前110年所植,植千株而独剩5株,足见其珍贵,特别是那“连理柏”虽已肤剥心枯,却扭结上耸、新枝继生,犹如苍龙,可见生命力之强大,突然想起一首诗“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不是应该叫“枯树前头万木春”呢。

摄于岱庙

        院内还有历代碑碣90余块,就没一一看了,有两块记忆深刻,一块是乾隆御制的汉柏图碑,栩栩如生,可见乾隆不光书法厉害,绘画功底也不错啊;另一块就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第一山碑》,这碑字比较奇特,三个字三种写法,“第”似行书,“一”似草书,“山”似隶书,字体大小也不同,“第”字占了碑的一多半,字体粗细也不同,“第”字细,“一”、“山”粗壮,不知何故啊,难道是那天米老先生心情不好?不过细想一下,这三个字竖着写还真不好放,“第”庞大笔划多,“一”和“山”简洁笔划少,或许这么写,才显米老先生的智慧吧。能穿越的话,倒可采访一下。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10张图片
摄于岱庙

        出了“汉柏院”,即到“东御座”,元明时期是贵宾休息的地方,到清朝升格了,变为皇帝临时休息的地方。

摄于岱庙

      “东御座”内有四件宝贝值得留意:

        一件是院内的《泰山刻石》,据说是李斯所写,因而又叫《李斯篆碑》,原立于泰山顶玉女池旁,碑文一说有144个字,另说有222个字,主要记载秦始皇的功德和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诏书,现仅剩十余残字,一眼看去仅可辨认三字,都为“臣”字。可惜啊,李斯本可做三世臣,奈何其一世英才却被私心和山头主义蒙蔽,让一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害及全家子孙,死的凄凉。据说,秦刻石有七块,现存两块,一块在此,一块在青岛琅琊,堪称稀世珍宝,国家一级文物。

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件是沉香狮子,两只,各重7斤,是用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眼睛为琉璃。说实在的我怎么看都像只憨态可掬的小黑狗,那眼睛溜圆溜圆的,可爱至极。

摄于岱庙

        第三件是温凉玉圭,没让摸,没感触。据说是上凉下温,因是两块玉组成的,上面那块为纯玉且质密所以凉,下面那块为璞玉且多杂质所以温。

        第四件是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本为一对,1942年被盗后遗失了一只。留下这只孤单形影,保存着另一只的瓶盖独相思,只可惜历史不能复现,也许那只早已香消玉殒,也或许也在世界的某一处思念着。

摄于岱庙

        从“东御座”西出,我们回归到中轴线,看到的是“仁安门”,这是岱庙的第三重门,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为“以仁义治天下,天下则安”。门内上悬匾额“天下归仁”,是取自李隆基所写的“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由陈从周(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家,师承张大千)所题。

        过了“仁安门”就来到了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前了。到达“天贶殿”还须经过“阁老池”和“玲珑石”,但最吸引我的却是“阁老池”前的一株古侧柏,虽已枯死,但仍千年不腐,依然屹立在那里,昭示着另一种力量的存在,犹如我战场的旗手,人死旗不倒!旗在阵地在!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摄于岱庙

      “天贶殿”为宋真宗赵恒于1009年兴建,采用九五之制,象征帝王之尊,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殿。这便集合了中国的两大文化脉络,即帝王文化、儒家文化。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泰山神,民间传说为黄飞虎,这来源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欶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也可说总管人间吉凶祸福。因此,历代帝王纷纷来泰山祭天礼地,为的就是乞求保佑皇位永固、长命百岁。只可惜多数帝王忘却了黄飞虎是因“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而得封,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才是根本之道理。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长62米,高3.3米,通过描绘泰山神浩荡出巡的壮观场景,展现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威严气派。画以大殿后门为界分东、西两部,东半部为出巡,西半部为回銮,东西两部基本雷同,仅三处不同,一是西部比东部多了二夜叉抬虎,二是西部回来的骆驼背上多了“宗卷”,曰“文武双全、满载而归”;三就是西部比东部多了几十号人,不知何故?巨大的画面,疏密相间,布置井然,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毫无隙地,似有“清明上河图”之感,如此精密的构图让人叹而观之。当然,此画亦非宋代原作了,“天贶殿”历经两次焚毁,三次重建,殿上的砖瓦木石均非旧物,何况此画呢,但仍不失其珍贵。各位看客,要想知道,此画为什么还能保持了宋代壁画的式样?只能穿越到清初了。后听说殿内还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不怕吓坏旁人的可以去照一照?

摄于岱庙

      “天贶殿”后即为“后寝宫”,相传是宋真宗以泰山神为“帝”,就应有“后”,于是想象了一位皇后并封为“淑明”后,并建三宫以供其居住。我就纳闷了,若泰山神为黄飞虎,那其后应为“贾氏”啊,为什么还要想象呢?看来泰山神是为谁啊,官方和民间各不同,有待考证,或许该问问道家,这不是道家道场吗。

        “后寝宫”旁的两株银杏树,虽植于康熙年间,但依然枝繁叶茂、遮日蔽天,不愧为树中之王。

摄于岱庙

        出了“后寝宫”就为岱庙后院了,东西两侧各有可看之物,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没有上去,仅远观了,听导游介绍其原放置在泰山顶碧霞祠内,因其外鎏金,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误以为是金的,移于山下,后发现是铜的没有带走,后又被小日本兵刮去鎏金,现在确为铜色了,1972年迁入岱庙。其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铜亭、云南昆明凤鸣山的铜亭并称中国三大铜亭,其为最小一座。“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原为13级,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入。

摄于岱庙

        后院中轴线北面,就是最后一重门:“厚载门”,取意于“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大地能载九皇之德”。从这儿一直向北就可步行登泰山,距泰山顶9公里,台阶约七千余级。

摄于岱庙

          2、PM8:00~9:30封禅大典

        3、PM10:30~AM9:30登泰山、观日出、下泰山

        4、PM5:50~8:00曲阜古城

        5、AM7:50~9:30孔庙

        6、AM9:40~10:30孔府

        7、AM10:40~11:20颜回庙

        8、PM13:30~14:20趵突泉

        9、美食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鲁行--我的文化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