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魏yuan
一
听讲座类似于朝圣,是几位公知向社会撒播新知的种子。
今天的讲座下午两点开始,我中午一点半出发,突破历史性地早到15分钟,本以为还可以寻到可以坐的位置,不想一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将整个会场占满。索性只能走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没有位置,搬一个板凳靠墙坐好,等待讲座开始。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每一次讲座就是一种朝圣的仪式,大家满怀期待而来,这份期待是自己内心对于某种困惑的纠结和不解的答案追寻之旅,或者是慕名于讲座者的魅力,也不好说。而我甚少如此,内心不急切,也不盲目崇拜讲者,但我会激动于讲者的某些理论,突然间和自己内心的认知有了某种暗和,当这种感觉出现,我会立刻看着演讲者,目光穿越人群,内心默默地对讲者说:有道理,讲得非常好。
二
讲座开始,首先是游铁军老师的儿童画讲座,他是研究儿童绘画教学的专家,多年来致力于这方面的指导和研究,他的大名我早已知道,以前也听过不少他的讲座,每一次都收获颇多,虽然自己在这方面的建树和实践寥寥,但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家长,对自己看儿童画,指导儿童画的启迪,非常大,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有几句话让我感受强烈:绘画是一个具有个人情感性质的思维游戏,它注重的是想法而不是技法,形式的确立来自于自我的感受,验证感受和想法的探索过程。绘画的起源是什么?是为了生活。最容易画的画,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性来画。
我曾经就明确表示过,绘画对于人而且,其实是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在我看来,虽然他有传达的本身属性,但是针对个人而言,更多的意义是如游老师说得那样:“绘画的起源是为了生活。”当时游老师说出这句话,是指着远古时候的壁画说的,那时的人们将动物形象和狩猎的场景画在石壁上,为了就是某种内心的强大,这样面对当时艰难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内心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那么这种源于生活的绘画如何来指导呢?游老师提出了这几条引导儿童绘画教学的基本线索:
1.自我能力觉察与肯定。
2.自设主题涂鸦创作
3.心里图画探寻。
4.非逻辑的想象与空想练习。
5.发现,探索,察觉,体悟,等意识的形成。
6.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体验和创作。
这几条在我看来,都是基于人的本身发散而出的,我觉得非常有指导性,而且在我看来,这几点对于一个成熟画者的创作而言,也是有很多启发的,启发在于索性关注外在的景,外在的人,对照描摹,还不如更多地查实一下自己的内心,关注一下自己的感受,也许只有当自己的心被触动了,这些景,这些人,对自己的创作而言,才算是有存在意义,不然,再美的景,也如同枯黄老树一般,再好的人,也就是牵线木偶,与自己的内心,都是一湖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
三
接下来的讲座,是一本畅销漫画的作者,因为自己孤陋寡闻,主持人念叨名字的时候,我只记住了贾老师这三个字。但他的讲座却精彩得让我折舌,首先他的标题就严重地吸引了我:漫画背后的写作能力。他将漫画对于人们的固有程式打破,告诉大家,如果漫画仅仅只是画的话,那你就错了,真正的漫画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它背后的写作魅力散发出来的。
我将贾老师的讲座重点做了摘录。
1、写作,这几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创造丰满的故事角色,2、试着把事说清楚,3、摆脱平庸无趣的桥段,4、创作一个精彩的序幕,5、发展像坐过山车一样,6、就算你猜到结局也很有趣。
2、一杯水和一杯加了糖的水,这两杯水的区别在哪?一杯有糖,肯定更加让人回味,这个甜,就是情节,而只有情节才能让主角被人记住。这个情节,德国戏剧理论家佛奈塔革将它分为:begin—actional—climax—falling—ending(因为是原样摘录,所以没有翻译了)。
3、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掌握五个w:when.why.where.what.who,一个h:how。
以上重点在我内心所起的波澜是巨大的,这波澜是什么呢?就是趣味性。写作是抒发,但是你写作最终是要给别人看的,你传达的东西,要让别人理解,并且觉得可以继续读下去,你最基本要做到的就是“有趣”,做任何事不都是如此吗?你如果是一个无趣之人,那愿意和你有交往的,又有几个?你的画作,你的文章,读起来让人如同嚼蜡,读过之人,估计会抱怨浪费自己的时间吧?
四
大舒一口气,仿佛几个小时都是屏住呼吸在聆听。突然觉得有几个概念在自己内心攒动。
1.表面事物光鲜,但能看到底层才是基础。
吸引人的东西,那个吸引点在哪?其实真的可以作为自己学习或者创作的起点来考虑,有一个事例可以来论证阐述一下:很多人说绘画学习,要学习大师,因为取法乎上嘛,但是如何学习大师呢?这个却不讲清楚,问来问去,说学习大师的那人就说:临摹,临摹,再临摹。临摹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是糊涂,一直不得法,原因又出在哪?在我看来学习大师,不是去拿本大师自传看他个几遍,不是拿笔千百遍地盲目临摹,而是有目的性地知道你要学习大师的什么,我也是最近突然想清楚这个问题的,我画水彩,我很喜欢关维兴老师的人头像,特别是他的水性和色彩,所以我就打定主意,要学这两个东西,其它的我就不管了。水彩风景,我喜欢一个加拿大画家Gerald Green的,我喜欢他的色彩和布局和笔触,所以我就学这个,其他的都忽略,这样有目的性地来临摹,我就清楚很多了,当初还有点怕这种方式不准确,我尝试着临摹了一幅画,基本上只学习他的色彩,临摹完后,那种色彩关系,突然就在脑海里印象极为深刻,这样可以很好地用在我另外的画中。
2、程式太多,你要尝试着跳出来。
不知道其它的80后教育是不是如同我所受的教育一样,我从小被各种“不准”所包围,做什么都必须有条有款,有模有样,按照规矩来,不然就错了。但越大我就越发觉,很多东西,你如果太固守成规,那你是难以做出一些成绩的。游老师说他年轻时教儿童画,一直都是教孩子们练技术,例如教学生画素描,教学生画色彩,但是教来教去,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学生没积极性,因为这样教,绘画难懂又难上手,怎么办呢?游老师改换了一下思路,他说他从那时起,就想到要反着来,从学生本身的感知、情感、心智出发,来链接绘画,之后学生的兴趣大涨,画面效果也有了巨大的改观。这不就是一个跳出常规的典型事例吗?我不知道游老师是苦心经营之后的想法,还是突然之间的灵感,反正这样的改变,成就了游老师,也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绘画学子。
五
将文字写完,散会的人已经大致离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一点。拆除设备的工作人员还在忙碌,看门口,几位老师还借着这个讲座的余兴,讨论着问题。我拿起本子,穿过门口,走出了会场。
天空有些昏沉,但我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