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纯干货,你还是原来的你

看了那么多纯干货,你还是原来的你_第1张图片

最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朋友圈里伪科学类文章气焰小了很多。偶尔冒出几篇来,也都很快被戳穿。屡次碰壁的老爸老妈们慢慢学乖了,不再轻易相信“7种食材包治百病”、“这些食物吃了会致癌”的鬼话了。

然而,再翻一翻你的朋友圈,不觉得哪里不对劲吗?看看这些标题:“人际交往中,这5句话一定要牢记于心”、“毕业6年,对我影响最大的6本书”、“10个小习惯送给考研路上的你”,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无脑的“伪科学”文章,卷起铺盖渐渐销声匿迹。而一股新生的势力声势浩大铺天盖地,弥散着成功学的强大魔力,它们被叫做“纯干货”文章。乐此不疲的不再是老爸老妈,而是自诩道(网)行(龄)高深的我们。


然而,“干货文”真的放诸四海皆准吗?其实不然。

无论是物品推荐、生存技巧、人生感悟还是其他,大部分“纯干货”文章的内容都是作者的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是极私人的事情,也就是说,未必具有普适性。巧就巧在,因为是私人的东西,所以“纯干货”不存在对或错的概念。这和星座运势一类的网络小测试相似,明明知道是电脑随机生成的胡言乱语,但我们却无法验证正确与否,只要有只言片语的契合,我们就会认为,测得真准呢。

捧起一本书,每个人的侧重点未必一样。遣词造句、结构脉络、思想表达各有不同,有人喜欢读川端康成,有人独爱郭敬明,度你飞升的书或许恰巧唤醒了另一个人的阴暗面,哪有一本书一定适合所有人?四目相接与人交谈,有人快意恩仇说话直爽,不拐歪抹角不迁就别人,即使伤人伤财但落得个洒脱,当然也有人心思细腻句句小心,不说一句错话不伤一分和气,可能费心费神,但活得精明,哪有一套说话理论可以适合所有的嘴巴?其他那些动辄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言论,明眼人都知道不切实际,余不一一。


“干货”文备受推崇,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太过急于求成了。

处在一个争分夺秒的时代,我们的心性也被牵着跑很难平静下来,大大小小的欲望心魔接踵而至。如何摆脱低学历的身份?如何才能考研成功?如何提高品位?如何改变生活现状?人生中充满了无数个问号。这个时候,忽然有人跟你说,读这几本书,养成那几个小习惯,做这几件小事,你的疑惑就可以解决了。于是你欢天喜地,以为握住了救命稻草,阅读点赞收藏转发。时间久了,收藏夹里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多,扎成捆,叠成垛,但而你还是你,问题都还在,变化的只有流量费而已。


古话“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了解某件事,光是钻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尚且觉得目光短浅,更何况只是花个三五分钟读一篇所谓的“纯干货”文呢?

最近读《三十六大》,冯唐偏好古玉,他在文章里说识玉的方法。第一是多看图录,知道标准器长得什么样。第二是多上手实物,色香味触法,实物给人的综合信息远远大于图录。第三是多买。有投入就有压力仔细揣摩。识玉是如此,认知其他事物,亦是如此。总结起来,就是要多学,看尝试,多投入,虽然听起来老套,但若想做成一件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阅读一篇又一篇“纯干货”文章上,倒不如把时间节约下来,做些实际的事情,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便是了,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事必躬亲,切身体会,不急于求成,不妄想一蹴而就,才是唯一的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那么多纯干货,你还是原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