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学育儿(十)《心灵捕手》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在公告栏出了一道难题,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出答案,结果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打扫走廊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了它。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因打架被法庭送进少年管教所。数学教授有心栽培这个数学天才,向法庭申请了保释,监护威尔定期参与数学研究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在威尔那里手到擒来,但他对心理辅导特别抗拒,用自己的博闻强识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心理专家,直至教授找来自己的老朋友肖恩—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学教授。在肖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进而建立了友谊,从此威尔渐渐摆脱了童年不幸造成的心理创伤,找回了自我、前途和爱情。

看电影学育儿(十)《心灵捕手》_第1张图片
《心灵捕手》

该片1997年上映,之后的两年获奖无数。由于是一部心理治疗题材的影片,其情节形象化的阐释了大量心理学原理,如精神分析,防御体系,投射原理、治疗动机、催眠疗法,反移情分析等等,这种科学上的可靠性,是该片跻身经典的原因之一。从教育的角度,我们聊聊“知识”和“体验”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影片中,心理治疗的转机在于肖恩教授意识到威尔自我囚禁的防御系统,正是他卓越的学习能力和表面上的无所不知,这段精彩台词是这样说的: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论著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还有他耽于性爱,你对他很了解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有没有试过站在那儿仰望天花板上的画作?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可以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吧,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从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然对方的心意,就像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唯独献给你,能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

看电影学育儿(十)《心灵捕手》_第2张图片
《心灵捕手》

看了这部电影,很多人会羡慕起威尔的学习能力吧?有了这样过目不忘还能灵活输出的本事,当然就是“学霸”了。应试教育体系教导我们膜拜知识,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来记忆,作业和考试也都围绕这一目标,胜出的人无疑比别人更像一块硬盘。而所谓勤奋,就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训练我们本不擅记忆的大脑强行存储那些需要考核的知识。如果家长们选择对应试教育的设定深信不疑,当然可以亦步亦趋,马首是瞻的教自己孩子服从并迎合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学校教育用来衡量教育效果的指标是升学率,因此它会在一切维度上努力实现“考上理想大学”这个目标。但在人的一生中,考大学不过是一个短期目标,并不值得投入全部的全日制学习时间予以追求,这就好比跑马拉松时全力奔向前半程的终点,完全不顾这种全力以赴对后半程有没有破坏性。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对于希望孩子过得幸福而有价值的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和独立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学校有自己的排名体系和利益诉求,很多时候,教育的目标和学校的目标其实是两码事。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智力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储备记忆;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而不是简单接受答案的头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应试教育从未着眼于此,非但极少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发掘和验证真理,反而将书本知识当作真理加以灌输,这种毋庸置疑实际上是荒废了人的主动思考能力,仅仅养成轻信的习惯。退一步讲,即便这些知识确实是正确,而我们又全部记住了它,又怎样呢?

当然,培根确实说过:“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 这句话至今还被广泛引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培根生活在四百多年前,那时中国还是明朝,欧洲的文艺复兴刚刚开始,遍地文盲,书籍是贵族拥有的奢侈品,因此知识本身就意味着财富和荣耀。再看我们生活的时代,资源共享,信息爆炸,知识的体量早已远远超出人脑记忆的极限,科技也顺应这种改变而创造出负责存储的机器,如果仍把记忆当成教育的目标,未免食古不化,太过落伍。教育必须着眼未来。我们关心的是孩子长大后能否凭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更进一步,是通过输出自己的价值获得财富和尊严。为此,作为父母,不得不看得更远些。

前不久有篇报道,一位澳大利亚的单身母亲变卖家产,带着自己七岁的儿子周游世界,这位有胆识的妈妈认为:“有整个世界可以去探索,谁还需要一间教室呢?”事实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眼界开阔的父母确实存在,他们的孩子退出了现行德教育体制,在世界这个“大学校”里肆意成长。与其说这些家庭是教育的退出者,不如说他们是未来教育的先行者。

我们固然很难凑足那样的勇气,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再将孩子的头拼命摁在学习和考试里,因为孩子那块最短的木板正是应试教育无法给予的能力。主动探索,思辨能力,批判精神,还有创造力。这一切,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要尽量提供给他们主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更少的禁止和限制,当他们从鲜活立体的世界中感受到了万物的神奇和自身的价值,他们也会对知识产生更多的渴求。

所以,当孩子不爱学习的时候,他或许只是厌倦了作为一个“存储器”的角色,无需急于说教、指责或者送到管理甚严的寄宿学校,我们要做的是给他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对于一个感官健全的人,真实的体验总是胜于乏味的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电影学育儿(十)《心灵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