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4年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漫画版开始连载,1996年动画版开始放送。甫一登场的《柯南》引发了一些争议,它被指模仿《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却没有学好,主角开启全能光环和上帝视角,缺少本格推理的精髓。
即使存在上述的指责,很快不久,《柯南》在漫画的销量和动画的收视上却全面超过了《金田一》。
|02
Wechat微信刚进入市场的时候,被不少人嘲笑又是一款“C2C”(Copy to China)的产物,把即时移动通讯应用What's app照搬到了国内。
但如今来看,Wechat在国内,已经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高度依赖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甚至引发了国外市场的惊叹,而What's app早在2014年已经被Facebook收购。
|03
以上两个例子是在说明什么?又有怎样的共性呢?
在我看来,起码有两点值得细思:
一,快速的产品迭代,变“坏计划”为“好计划”;二,植入独特的产品理念,发展不可替代性。
即使起步阶段,概念不被看好,被嘲为复制品,但是这并不妨碍前述两者落地发芽,并逐渐枝繁叶茂。
|04
《柯南》作者青山刚昌,一开始确实是因为受到《金田一》等作品的感染,忍不住自己开启了一个故事。但是在连载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洞察着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变化,并据此不断修正故事走向,丰富故事要素,打造独一无二的“柯南文化”:
你们喜欢帅气的高中生侦探与青梅竹马的少女组合?——好,那就在故事中再加一对这样的人物。
你们喜欢看不同人气漫画间的故事交叉?——好,那就把另一作品中的怪盗基德(即“魔术快斗”)也画入《柯南》。
你们喜欢看神秘黑衣人组织与柯南间的决斗?——好,那就每隔几集把黑衣人牵出来遛遛,并且不断添加更厉害的人物,把美国FBI、英国MI6全部卷入,牵扯出一张巨大的利益关系网,吊足了粉丝的胃口……
最初只是一时兴起,随手想画一部推理漫画解解馋的青山刚昌,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能发展出如此庞杂的剧情与人物关系,并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喜爱。
而这样引发全世界跨年龄段观众喜爱的现象级作品,或许少有漫画再能复制其成功了。
|05
Wechat起初可能也只是看好What's app的市场前景,于是“习之精髓”,噌噌地把它的商业模式从美国搬到了中国。
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生产商对用户洞察以及国内市场趋势的持续追踪与敏锐预判,帮助他们在不断升级迭代微信产品的过程中,出奇制胜,连下妙着,引入了生活缴费、城市服务、吃喝玩乐购的第三方服务等,致使现在的微信超越原本的社交功能,变成了一个解决各类“生活疑难”的综合化应用,或者说——这些功能的聚类,将微信初始的社交功能,抬高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微信密切绑定。
少有应用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连支付宝也难说,因为后者的社交属性尚且不突出,而社交功能是绑定人们的关键。
|06
举上述两个例子,并不是在建议,创意源于复制,不用动脑筋做深入的探索;而是为了说明,当我们有好的想法时,应当尽快落地,即使落地过程中发现诸多不足,也好过把想法藏在脑子里,被时间侵蚀、消散。
事实上,源于复制的创意,只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从1到N”,是一种以范围推广为表现的“水平式进步”;
另一种形式则是“从0到1”的“垂直式进步”,是依托于科技的新创造、新发现。
如果从生命力上来说,“垂直式创新”确实会更加旺盛、更加长久,因为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会是独一无二,拥有垄断地位的。
而想要维系、延展“水平式创新”的生命,就需要植入一种重要的属性,即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这一属性的程度越高,价值越大。
就好像一部作品、一个产品,原本起源于市场上一个已有的概念,但是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加入原创的精华。随着这种精华成分的比例升高,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全面超越创意的起源点,这个时候产品的价值和地位,已不可同往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