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7 品牌力 |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

一、学习内容

1.来源:广告行业,推荐大卫·奥格威(奥美创始人)

2.本质:影响力,你给他人的印象和价值,你就是你自己的代理人

你要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你自己——《个人品牌50》(干货书推荐)

3.打造个人品牌的7个方法

1)统一形象

a)网络:昵称、头像、标签、slogan,各平台一致

b)现实:言行一致。不要随便答应别人做一件事,影响你的信用度

c)个体很渺小,如果太分散不利于积累势能,复利同样适用于个人品牌的积累

d)注意形象、美观、排版

2)持续输出

a)大量、稳定、持续(网络分享、工作积累、家庭关系)

b)你分享什么,你就会被贴上什么标签

c)分享的东西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容易做到持续,不要盲目迎合市场需求

d)留意自己哪方面的输出最有关注度,不断强化,当有人向你提问,需求来了

3)定位,了解自己

a)你会什么,你喜欢什么,情绪是你的探测器:开心、喜乐

b)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同样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c)需求和供给也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d)利用坐标轴,原点是你的价值观和榜样,X&Y是喜欢和擅长

e)案例分享:要成为博学有趣的人,喜欢阅读,越喜欢、越经常去看、越擅长,经营朋友圈微博去分享和输出,给他人留下阅读达人的印象

4)圈子

a)需要不同种类的圈子

b)同好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了解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事情的看法和理解,沉浸式学习,了解这个领域最厉害的人的成就,它是你的标杆,同时也要发现是否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c)跨界圈:形成差异化,不同人有不同的技能,形成个人特色,开始连击式学习,勾搭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事情,底层知识是相通的(时间管理和财务管理,摄影和手账)

5)借势、抱大腿

a)让大咖帮你,前提是你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b)懂得感恩,互利互惠(CDOCI模型)

c)秋叶大叔的个人IP案例 ?

6)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a)多平台多社群去输出,增加曝光度,要专注在某个领域,不宜太杂

b)事情做好是应该,把人做好是根本。慢慢来,提升自己品性,成为榜样,自然有人喜欢你,贵人自会出现

7)细分领域、把蛋糕做大

a)从小而美的东西开始尝试,个人品牌是从分享而来,而不是从计划而来,参考创意力,两个不同的类别梳理后再创造(案例:烘焙健身达人,冲突效果,在烘焙圈分享健身,在健身圈分享烘焙,差异化竞争,不与他人抢资源)

b)双赢思维,需要1-2个特征帮你定位成厉害的人

c)做事靠谱比快更重要

二、课后感受

1.共鸣

       虽然我们不一定思考过个人品牌,但其实我们无意识中已经在做这件事了。我们过去所有的言行、与他人的互动、做事的结果,已经在周围的人心中留下了印象。相处时间越长,印象越强化,留下来的标签越明显。今天的学习之后,也许我们可以思考,我们平时在大量持续输出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期待的品牌形象吗?如果不是,我又该如何定位自己?

       Grace提到的分享要从服务自己开始,而不是迎合市场,这点我非常认同。市场瞬息万变,一味迎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特色,而且特别难以坚持做好这件事。而且我认为,个人品牌建立应该是将自己擅长喜欢的东西强化,而不是还要额外花费精力时间投入在一个又一个新事物中,长久以往就会变得麻木,甚至容易放弃和挫败。

       跨界圈的分享也是个很有创意力的行动方案,一直以来,我们习惯和同好沟通,没想过在跨界圈里做分享也是个很有利的方式。而且借这样的机会,还能创造出互相学习的氛围,真是一举两得。

2.反思

      先分享而不是先计划。对这个看法,我也深以为然,但是行动起来,总觉得有点底气不足。一旦开始,总是会忍不住在意他人的评价,也许别人觉得信息无效,又或是觉得内容不好或者有误。但是,我想做这些的初衷对自己来说也是个锻炼和提升的过程,我们本来就还不是大牛,而且相信总有人会从中收益。我们做这些,是为了自己。

        不过,真的不会有反作用吗?例如别人以为你很厉害,可是看到你的输出后觉得不过如此,是不是应该感谢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知呢?我想,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知,其实终有破灭的时候,被高估或被低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实力如何。

       谈到实力,个人品牌其实是外在,关键还在于内功。如果觉得自己内功还没有到家,应该如何进行对外的个人品牌塑造呢?感觉现在看到的都是大家积淀后的输出,如果觉得自己墨水不足,是不是应该先沉下来好好学习。但学习和努力的过程也是可以分享的,让大家都知道你的关注点在哪里,并看到了你的持续付出,说不定就遇上了同路人或者导师呢。

3.精进

1)统一网络平台的形象和信息管理

2)找到自己的定位,专注并持续输出

3)搜索自己的同好圈和跨界圈,尝试多表达多分享

4.书单推荐

1)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2)大卫奥格威自传

3)广告大师奥格威

4)奥格威谈广告

5)定位

6)人生定位

7)品牌洗脑

8)个人品牌50

9)自品牌

三、今日作业

1.选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商品,然后分析这个产品好得好的原因有什么?列入你的个人品牌修炼锦囊中。

       虽然暂时还找不到这样的产品,但我很喜欢这个作业的创意,从来没想过,能从借鉴同名公司的经验中找到方法,我觉得这个值得未来持续思考。

2.做一个小实验,去朋友圈问问大家对你的印象如何?

        其实我初中的时候做过类似的小实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当时还是用QQ,逐个发信息给朋友请教,收获很大。可是这次,我却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因为觉得这个要求有些高调,不太符合自己的一贯作用,自我感觉别扭。但为了完成作业,我决定还是鼓起勇气突破一下,收到33个人的64个形容词的有效评论,我汇总整理了一下,有以下发现和思考:

1)有一半的形容词来自于外在的评价,首先是因为朋友间评论的互相影响,其次是很多不深交或者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轻松方便的回答。我想这方面,我是应该感谢我的父母。其次,我需要向梦茵等小伙伴学习,既然是优势,还是应该努力保留。

2)余下的三分之一是概括性的正面评价,三分之二是围绕“积极、独立、干练、坚强、亲和、睿智、善良“等描述性评价。由于受调查人员的随机性影响,所以没有接收到太多具体的信息。但是,这也和我的输出有关,这些参与评价的朋友对我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相处和经历。而我自己在朋友圈,并没有很持续地输出同样的主题。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确实只能从这些方面来评价自己。

3)职场人士的个人品牌。每个评论的朋友,我都尝试回复他们我对他的印象,我发现自己也陷入同一个状态,都是用各种正面形容词来描述他的品性或者特质,感受来自于相处和经历。只有少部分朋友,兴趣爱好很明显并经常在朋友圈分享,我才能写出其他的标签。但我发现,很多职场朋友,其实我也不大能发掘出他的特色,很少人能因为自身的业务或者专业能力而被标签,相反是做微商或者副业的朋友,标签会更明显。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会把朋友圈当作品牌输出窗口来经营,所以接收者没有因此得到很强烈的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D17 品牌力 |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