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不通靠比划」

倘若有一个说着完全陌生语言的外国人向你问路,我想你们一定不会脸对着脸各说各话,而是会启用肢体语言,连比划带猜,试图把路线讲明白。可是我们日常所见,产品经理对程序员、程序员对设计师、设计师对甲方、甲方对产品经理……所有不同工种之间的对接,双方总是在固执地各说各国话,简直是互相费解、互相鄙夷的几种不同的物种。最后口干舌燥、不欢而散。

记得之前读到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出处我已记不太清,大意是说作者是一家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公司里新来了一位出身 Google 的设计师,大家都想看看这 Google 设计师的本事,就把手头上一个争吵了很久的网页设计任务交给他,颇有点下马威的意思。这位设计师接到任务后,没有立刻埋头开始干活,而是先给出了几种简单的界面方案,让项目小组里的所有人进行选择;选择之后又给出了几种简单的颜色搭配方案,再让所有人选择。这样一来而去,设计方案的范围逐步缩小,到最后大家意见都统一了,他才开始设计,并且最终成品让所有人都非常满意——每个人都觉得这东西是自己参与设计出来的。那篇文章的结尾,作者感慨:「Google 给这位设计师带来的最重要的,也许不是技术和审美,而是沟通的方法。」

这篇文章对我大有启发,那位设计师的沟通方法,可以称之为「比划」。这个方法我已经试着运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比如前不久,部门组织去野外烧烤,部门7个人届时可以带上各自的亲朋好友前往。大家都各自被分配了相应的准备任务,负责购买食材的、负责带上烧烤工具的、负责带上娱乐设备的等等。我除了一起参与购买食材之外,还负责带上蓝牙音箱,也就是说,我也负责了准备一个适合大家的歌单,制造音乐氛围。这不像那种需要非常活跃气氛的聚会,一股脑节奏感强烈的歌曲就能走完全场。这样的烧烤活动适合让大家都听到各自喜欢的歌曲,但每个人的音乐口味又不同(这个娱乐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喜好都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独特的物种)。我是这样比划的:我先请部门内几个同事每人选出3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然后我自己也给出几十首,我就一一解析那些歌曲的特点——英式摇滚的、粤语抒情的、人声旋律线好听的……大致知道了我们这个群体偏爱的要素后,我就能根据这些要素去挑选更多的歌曲来凑满活动所需的那么大半天时间的歌单。虽然是个简单的例子,但我也尝试在用这样的方法去沟通。

在沟通中,最好的方案当然是学会使用对方的语言,但我们每个人都精力有限,不会某种语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实在语言不通时,比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语言不通靠比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