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所在

吾乡所在_第1张图片
淮河流域示意图

      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家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是在看小学四年级书的时候。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发了《社会》一书,开国大典和遵义会议会址那具有历史陈旧感封面的书里面,讲的是地理区域和历史事件。我还记得,书里面讲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还记得有一单元之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浮雕的图画。而《社会》书上地理单元的地图,就是从那时,开始紧紧牵住我的眼球,让我开始对地理产生了无限趣味。

      在专门讲中国地形分区的那一章里,我遍览了宝娃的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各有特色的地理,在书上显示地那么清晰,就让我想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去寻找自己故乡所在的地方。我翻了了许多地图,努力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清晰的定位出来。

      我对家乡在雄鸡版图地位的认知,是华北平原,书上华北平原乡村整齐罗列的卫星图,是我对家乡另一个角度认识。在广袤平原之上,麦田广布,而且齐整,成片绿色中间,镶嵌了一些村庄,我心里还期待着书上的图片就是我家的上空所见,之后越仔细去判断,却越不像,逐渐就在淡然中感到失落。我的家乡虽然处在华北平原上,拥有广阔的土地,但华北平原却总是以平原的中心当作范本,我真正的家乡,落到了角落。

      淮河和长江的地理区域,是安徽人和江苏人对自己省份划分南、北、中依据,我家就处在淮河以北。不知哪一次,代课老师看着教材上的缩微地图,用常识判断我们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时候,我没有真正的信服过。我始终相信,在淮河如梳子齿般的支流上,才是我的家乡,而且,吾乡之所在地也不是与长江中下游地理分区相同的地方。

吾乡所在_第2张图片
官话分布

      方言区,是对居住区域的一种定性,令我颇为欣慰的是,方言区让我增强了自己对中原的认同感。江淮方言区北线的区域范围,从淮河的中下游地方由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我的家正好处在斜线西北的中原官话区。看到这样的划分,我竟然不自主地想到每年夏季丰收的麦田,想到与老庄同音同调的方言。每年场里堆积的麦垛,那完全就是淳朴旱地农业的代表,是我故乡的厚实的印迹;每句话中,一声调变三声调,二声调变一声调,三声调变二声调的乡音,都是每一寸水土滋润的精品。突然又想到了庄里的玉米地,场里的麦堆,家里的茓子;突然又想到邻里之间吆喊打招呼的声音,那里的每一个元素,上面都刻着“中原”两个字。

      黄淮海平原与华北平原,在我眼中是一个对等的概念,从海河到淮河之间的广大棕黄色土壤土地,最南边缘的淮河北岸,就是我故乡的所在之地。在淮河支流的颍河之上,向东六十里的地方,有一片乡村,这里的乡村就是我的家乡,是众多小河小水沟纵横交错地方,众多田间小路平铺延伸的地方,众多平凡的村庄的一员。

      如今的乡村,柏油马路和水泥路相互扶持支撑起的家乡,在那个我具有刻板印象的地方,正走在清扫身上的尘土,变得更为靓丽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乡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