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浮游记

“这么说,我得去趟北京?”

周五晚上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后,紧接着的是马不停蹄地准备各种材料,奔赴帝都。此行于我而言,颇有些意外。一方面是现在已渐渐麻木于手头死亡行军般的项目,没考虑拿出大段时间外出。另一方面,前一阵新闻总是在提北方的雾霾与首都的拥堵,我大多抱着远眺叙利亚内战的隔岸观火心态,事不关己地粗粗浏览,感慨下人生。这下,我得去战场了。

飞机照例是晚点的,不仅在候机厅要等,在跑道上也要排队等待起飞许可。于是我们就这样关了手机,坐在局促的经济舱座位上,百无聊赖地看着航窗外的风景。说风景也没什么风景,倒是有个巨大的引擎占据着我的视野,远古野兽般暗暗低吼着,带动机翼的末端轻轻颤抖。

引擎的涡轮扇叶,在我这个角度看不清。真正能看到的,是边角呈圆弧状,补满铆钉的大圆桶型的发动机整流罩。整流罩,说白了只是个外壳,起到保护内部机械结构,减少空气阻力的作用。但往前追溯,从飞机刚诞生之时直到二战,嗡鸣的螺旋桨统治着天空,为它们输送动力的是类似汽车的内燃机。油料燃烧会产生废气,以及大量的热量。如果把引擎封闭在机身内会有过热的危险,而裸露在外的话,空气阻力又大,而且放在机首会影响视野,所以一时之间大部分飞机投入了液冷型发动机的怀抱。

液冷型发动机的外部环绕着注满液体的冷却管,由冷却液不断把内部的热量释放到外部空气中。这个设计使得飞机引擎可以更为流线型的造型来冲破气流,让机头更加紧凑。不过更复杂的设计,会带来更复杂的维护问题,比如号称螺旋桨时代巅峰之作的野马战斗机,只要机腹滑油散热器中弹,就会形成重创以至坠机。同样,更多的配件消耗更多的原材料,更繁琐的维护程序,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的稀缺资源。在资源匮乏之时,比如岛国日本,也只能专注于构造简单的风冷型发动机。毕竟它简单可靠,皮实耐用,大名鼎鼎的零式战斗机也只能屈就风冷了。为了改良风冷的固有缺陷,一系列新技术被研发出来,包括减小空气阻力又能有助于散热的整流罩。在一番演变之后,延续到现在我乘坐的这架波音737的设计上。

说到波音737,也是航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为中短途运输涉及的客运飞机,它的累积销量已突破6000架,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民用航空史销量最多的机型,好比出租车中的捷达,自动步枪中的AK-47。但这个销量冠军的刚诞生时却命运多舛,它刚被研发出来时,波音公司已经把注意力转向了波音747计划,两个项目之间不得不争抢彼此的内部资源。由于公司资金匮乏,甚至在1970年考虑过把737项目整个打包卖给日本人。再后来,70年代的石油危机重创了航空业,波音公司在1969年销售了114架747,在1972年仅22架,1973年23架,一度准备关掉737的生产线。所幸瘦死骆驼大过马,波音公司撑到了经济复苏,737的改进型号也被研发出来,这个系列逐步成长,发展到现在每时每刻都有1250多架在全世界的天空飞行的规模。

对此,村上春树曾赋诗一首:

飞机

飞机在飞翔

我,坐在飞机上

飞机

在飞翔

然而,在飞的

是飞机

抑或天空

真是好诗,好诗。

想到这里,飞机已经从蔚蓝的万里高空中穿破云层,进入一个灰蒙蒙的世界。雾都北京,我来啦。

天空浮游记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空浮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