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声书,到碎片知识,到知识付费,着陆"选择"

大学时就有好友推荐听有声书。那时候看鬼吹灯。哥们说方便在地铁和公交上听。那时我完全没有通勤概念。而且我觉得看书快。

直到多年后往来于长达四小时的通勤路上我才深刻理解到有声书的必要。

0.最早火的是郭德纲和百家讲坛,大家都会选个自己喜欢的app(大多仅UI不同,内容基本一样)。

1.听完当时一大批精品课程后。为了应景,app商加了许多商业培训课和有声书,比如余世维的演讲,《三体》等等。它们成为了最早的碎片化知识主力。

记得那个时候喜马拉雅还肆意使用ASO禁令(利用无关的热搜词当自己app的关键词),据说被封了四次。这是无耻插队者的胜利。

2.逻辑思维从众多讲故事谈道理的自媒体中杀出重围。那个时候吴晓波和樊登读书会也开始依附平台,不断迭代的喜马拉雅和微信。

咪咕读书推出了将电子书发音阅读的功能,估计是运用了科大讯飞的api和sdk。(微信阅读却是落后两年,在2017年初才提供这个功能。)大量电子书可以随便听阅。于是产生了一股低质量井喷现象。

3.罗胖子收到了点拨,开始了知识付费平台。拉到了各路神仙,吴军万维钢王煜全助阵。

喜马拉雅也得到了启示,拉拢了大量自媒体,也在逐渐规范要求,提高质量。拉到了奇葩说团队和湖畔大学。

4. 关于选择。注意力的稀缺决定了知识付费的蛋糕面积,商家必定只占浑身解数(情感下面附属的清单)。作为用户,应该知道商家的目的,绕开明显的陷阱,完成自己的目的——通过学习消除对未来的焦虑。

简单说,需要提高认知,站在比较高的地方观察,明确自己的学习/事业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按照优先级做减法,从五花八门知识付费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没有最好的)。

不要在意看别人的选择,一定要自己试听并规划好。比如得到中最火的李笑来节目,我买了后就极为后悔。这是个因人而异的因素。记得当年上新东方时候,老师总结,北方的同学喜欢段子,南方的同学喜欢实在内容(对段子无感),而我们武汉地区是一半一半。

砚青推荐:每天累计最多一小时左右。

组合推荐:两个认知+一个经济+一个专业技能+一个讲故事的

1. 认知类我首选万维钢和吴军。吴伯凡其实也不错(但我有点收不了他的声音:P)

2.经济类十分必要,现代人必须要有经济思维,也必须对数字敏感。吴晓波,薛兆丰,刘润都不错。选一个吧。

3.相关专业的新知,既是谈资也是自我更新的必要。我是码农,自然首选王煜全。

4.讲故事的就是标准的逻辑思维或者樊登读书会那种了。讲故事的能力必须有,重要的话我说一遍就够了。最近听熊逸也觉得不错,难怪Sir万花那么大劲帮他打广告。

5.最后。一定要勇敢选择,勇敢地做减法,并且坚持。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知涌入。尽量每天完成“日课”。如果积累多了,就跳过,不要有什么惋惜的。你不去听的,说明你的潜意识已经帮你决定了。

另外,1.注意罗振宇有时候说的内容有误导,一定要带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去听。2.尽力尊敬知识产权。虽然砚青转载了大量原文,但会做大量广告推荐 :D 这么好的资源,确实值得拥有。

记得高中时,校门口旁边的启迪书店的老奶奶说过“花钱买书看,比吃了喝了乱花了都好。”

从有声书,到碎片知识,到知识付费,着陆
图片发自App


从有声书,到碎片知识,到知识付费,着陆
图片发自App


关于商家诱导冲动消费手法的清单

2017-05-21 「得到」 罗辑思维

为什么说好“再买剁手”却又止不住买买买?为什么那么多东西,买后发现根本用不到?其实,这真的不怪你。全球知名说服力和影响力专家西奥迪尼在《细节》一书中,列出了你被商家“诱导”而冲动消费的10个原因。

1. 你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理性。人的大部分购买决策,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被直觉、情绪、惯性和从众心理推动做出的。让你做出决定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呈现的背景或情境。只要商家巧妙触发了你内心深处的动机,你就会下意识地跟着他们走。

2. 消费有时和真实需求无关,仅仅是需要一个理由。所以,商家们都爱死了过节,圣诞节、春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11月份实在没有节日,马云就造一个“双11”出来,然后它成了全球最大的购物节。

3. 多半消费者都有从众心理,想买“热门产品”,多数情况下你也不例外。所以,商家会告诉你具体销售数据,说明“大多数跟你类似的人都买了”;会把最想卖的产品放在货架中间,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只有热销品才会被摆在那里;或者干脆把“热销”、“推荐”直接印在外包装上。

4. 你的决策会被权威影响,甚至如果专家表达出一点点不确定和犹豫,反而会让你觉得更可信。比如:“我只在这家餐厅试吃了一次,不敢完全确定,但以目前的体验看,我会给这家餐厅打90分”。

5. 你更喜欢听好消息,更关心本次消费能获得什么,而不是有什么损失。所以商家会利用你的这种心理,使用收益在前、成本在后的表述顺序:“看一年的节目,只要240元”,而不是说“240元,就能看一年节目”。人在接收信息时的体验,能改变对信息的整体印象,这样的表述会让你觉得超值。

6. 聪明的商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机会成本”,让你觉得这次消费很必需。如果自己的产品很便宜,他们会告诉你省下的这笔钱,你还可以干很多事情。如果产品或服务很贵,他们就会把机会成本说得很没有吸引力。比如:钻石公司戴比尔斯有一则广告,图片上印着精美硕大的钻石耳环,下面的广告词是:要不,明年再翻修厨房吧。

7. 你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对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度重视,这也是人脑的特点。在你之前抢先出价,以及商品旁大大的被划掉的原价,都会把你“锚定”在商家想要的价格区域里,而中了他们的圈套。

8. 报价越精确,你就更容易相信这是详细计算过的底价,而在杀价的时候越谨慎。比如,商家经常说“折后1999元”,而不是“这双鞋最低2000块”。

9. 和收益相比,损失更让你心疼。软件开发商会告诉你免费版本缺乏存储空间、没法解锁更多功能。餐厅会送你优惠券,还会时时提醒你马上就会过期。航空公司会在飞机上告诉你,“办理会员卡,本次航班的旅程就能累积”。

10. 为什么就算知道这些,你还是容易冲动消费?因为高明的商家是以上策略组合使用的,你很难一一识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有声书,到碎片知识,到知识付费,着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