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從那里开始?创业报告

原本在翻译Basecamp创办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写的RECONSIDER.翻译到一半,已经有人比我快一步。

我们从头开始:那些给许多潜在独角兽下小注的人自称为天使。天使?真的吗?耶稣都说了,“骆驼过针眼都要比富人进天国容易。”

这只是流水线的第一步。如果你能够把一溜颠覆方面的热词(如软件蚕食世界)串起来并对其钦佩有加,同时表达出对旧金山麦加圣地的适当渴望,你也可以迈进这多级投资计划的大门。

天使在圣三位一体的创业融资体系中只不过是入门级。顺着这被照亮的天梯爬上去,你很快就会能受到睿智的VC的晋见。最后,如果你的曲棍球杆够硬,可以有机会接受投行的面试,看看你有没有能力风光到内部人员售出股份的锁定期结束。

猜猜看这些人怎么称呼那最后的阶段:LIQUIDITY EVENT(清偿事件、套现机会)。步入金融天堂需要经受的洗礼。很微妙,对吧?哦,对了,一旦你把这事儿干成了(Made It™),那你就再获新生,成为了天使,完成了神的轮回。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许多关于现时创业的情况,风气和方向上的不满,就是最近流行的说法"2C,2B,2VC".

其实这事没有什么新奇,上一次这种风气的高峰期由1998年左右开始,2000终于导至第一次互联网界引起的经济危机。我2000年的时候入行,可以说是最坏的时机吧?现在回看其实是最好的时机。

2015快要完结,对这一年的起起落落也有许多感想。想做一个总结,從新再次上路。我会连续几周写一系列的文章,以我个人过去十五年在互联网工业里打滚得出的经验作为基础,加上过去三年时间走访了中国差不多二十个城市,欧洲数个国家的相关的所见所闻,再加上大量的同行上得到的,或互联网上收集的资料。通过这些文章去探讨一下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其实一直也在找寻方向。另外,有许多资料是为了一个BP所收集的,但开始着手写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觉得内容不单不会拿到什么投资,可能会令许多人不高兴。那倒不如公开拿出来讨论好了。

我会在发报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一来我在国外二十多年了,只是最近一年才再开始用中文写作,敬请原谅我的文筆。再者以前的博客上经常和我的读者互动,他们会提供更新的资料或者指正我的错误。希望各位读者也可以学习外国人的这种习惯,我是非常欢迎的。

我经常说人家花时间指正你的错误是把钱放到你的口袋里。文化背景也好,素质水平也好,我觉得中国人还是不太跟得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方面。

前言就到这里,入正题吧。

先由一杯咖啡说起

Pizza, coffee, computer (比萨,咖啡和电脑)这三个东西好像风馬牛不相及,但是这是由Web 1.0年代出现的標志性画面。每次看到当年创业公司的照片,你看到这三个东西在一起的机会是百分之八十以上。

咖啡和互联网创业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现在许多人自稱hacker,好像特别光荣,当年是没有人够胆这样介绍自己的,FBI一听这词便盯着你了。现在每年在Las Vegas举办的Hacker annual conference刚刚开始时是以Java tasting meetup做登记的(Java指的是咖啡豆,跟Java语言没关系)

现在流行的什么创业孵化器,加速器的由来已经无從考查了。不过以我所知伦敦的第一家可以叫作创业咖啡室是市中心Tottenham Court Road的星巴克,现实到现在也不是真正的创业咖啡厅,不过当年我的软件外包公司就是由那里开始的2,同时有几家不同的个人小微企也在那里办工。原因说来跟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和野蛮生长有关吧。那间咖啡厅的二楼把旧金山的设计搬了过来英国分店,墙脚都有充电插,最里面有一张大枱,有两排的充电插就在枱上!就算现在许多打正名自稱创业咖啡厅也没有这么贴心的设计呢。

另一个就是Wifi,这是十多年前!不是每台电脑也有Wifi的,我那时那台萍果Powerbook G4 Ti是第一代有内置Wifi的。我忘了每天多少人问我关于我那台电脑的各种问题了。十二年前那台电脑是3000USD。

还有上Wifi是按时间付钱的,可以交5英镑上一个小时,或者交80英镑左右月费,这价钱吓死宝宝吧。不过当年编程还没有像现在没有了互联网基本上都不能工作似的。我那时一周在哪里上一次网吧。

说了这么多当年的野蛮生长,其实是每一代出现新事物也一样,没有套路,没有方向,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怎样走。但是这样才有机会!别人都走过的路,你认为你的机会有多少呢?

创业各种器

我过去一年亲身去过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各地的创业咖啡室或者分租办公点 (不用什么器来形容了我觉得那名字真的很无聊) 这些创业点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层吧。

1. 基本上是咖啡厅,加活动,加讲座。中关村许多也是这样,落后的设施,一般的环境。

2. 分租写字楼,有些没有咖啡,加点活动,加点推广,加点demo day,加点投资人介绍,硬件创业的加工作室。

3. 比上一级加天使或VC的直接介入,加周边服务,比如法律,会计资询。

但是我在中国还没有见过一家像美国Y combinator3,或者伦敦Library4那种重量级的地方。也许是我找不到吧。

那么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三种:

1. 卖咖啡做飲食生意。

2. 做房东,靠租金收入。

3. 投资,包装投资再向上游出售。

这些模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作为一个创业人,特别是互联网创业人,如果你们连建立,营运一个网上的团队也办不到,还要靠传统方式朝九晚五打卡上班。 你如果要去颠覆别人,是不是应该先试试去颠覆自己? 这里又要提一下Basecamp,他们几年前出的书remote就是专们谈及他们公司如何虚拟运作,以达到由一家二人公司到50人的公司,覆盖超过15个国家。


那么国外中至顶级的创业器跟中国比较有什么分别呢?以下资料由我一个在英国做VC的朋友和美国一位做推广的高管朋友所提供的。可以作为参考。这里不会提及他们的名字,和工作单位。


英国的Mr.B是资深的会计师,已经做到大行的合伙人(大是指全球的大,合伙人收入是百万英镑以上的)他告诉我入行做VC是因为他以前一个做天使投资的客人,觉得那时 (三,四年前)那种什么创业器的模式不靠谱,希望以一个更加hangs on(下手参与)但同时突破地理环境的模式,以改善初创公司的成功率。

他们投资的公司覆盖北美,西欧和东欧。基本上他们一队人会直接去了解一些有潜力的公司,提供资金,其中一个VC会直接加入那团队作为管理人,传授管理和运作的知识,利用现有的通讯科技,电邮,互联网视频,IM推动每天的公司运作。定期会直接到公司所在点会面,许多时候不是因为开会 (他们不太搞许多会议的,大部分事情写个电邮便办好)主要是和创业人交流,了解他们个人或者员工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再者Team bonding (搞团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Mr.E是我还做业余制片人的时候已经认识,他的仕途也非常好,他的业余爱好是写剧本。正职是新媒体推广。几年间由欧洲去到美国某国际级的日资公司。但是他们的内部运作是好像许多家的小公司.

在美国许多的企业里面,推广,设计和生产是並行的。萍果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太多创业公司有个念头,会写几行代码便跑去创业。人家是市场研究,细分,针对性,资料交到设计和工程研究方案,然后又反馈,环形性的运作。当然许多初创业公司根本不具备这种人才和条件,比如刚大学出来连正式工作也没有做过的,国门也没有出过便想出口,加上许多人的语言能力有限,许多市场的资料也是二,三手过时的。

这也是中国创业公司和美国的最大的不同处,中国做中国制做,美国做的是世界产品。Mr.E觉得做产品的同时,你必须要对市场的变化非常理解,改进的速度要快,还有就算他们面向是全球的市场,实际上是大步骤的细分市场,不会胡乱的投广告或者搞一时的爆款,推广是一个长期不停的运作,每一步也和产品的发展同步的。


注:

1. Basecamp 建立于12年前。 可以算是第一代的网上协作工具, 並且是SAAS的先行者。 今天市场上许多类似的产品可说都在抄袭他们,功能还不及他们好。另外他们是世界有名的MVC框架Ruby on Rail的建立者。

2.  我的小公司STUDIOETC由一个人发展到八个人,分布在英国,苏格兰和德国,然后2008金融风暴后一年破产了.

3. Y Combinator 由Paul Graham所创办。

4.Library 由Paul Allen - Microsoft的另一半所创办。这地方其实不是什么创业器。主要功能是为许多媒体人,音乐人或者电影人提供一个中心点。实际上这邦职业人士是自己创业人的典范,他们基本上247都是在创作又创业。


这文章许多连接没有加上。有兴趣的可以到我的网站猪老先生上看原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究竟要從那里开始?创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