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

首先是比较优势原理让不同的人去分工制造不同的商品,比如:畜牧师去养殖牛羊,种植土豆的老农根据自己的土地土壤决定自己种植土豆而且产量不错,种植水稻的人根据自己的居住地的气候雨水选择种植水稻,住在河边的渔夫自己从小养成了自己的捕鱼技能,那么他就以捕鱼为生。这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最原始的交易,来源于人们生活地理位置,自己从小养成的技能选择自己的优势创造产品。人们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产品(这样给自己带来多样性)去选择交易,那么就有了市场。
原始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市场:单一的商品不会决定自己的价格),只有一块区域的地方有水稻,那么靠近水稻种植区的地方水稻的交换自然便宜些,那么很北方的地方,运送过去很少,往往价格很高,或者运送过去的人往往决定自己卖出水稻的价格。阶级的出现,会要求有交易,会要求交易的合理性,防止非完全竞争商品或者市场的出现。一般生活必需品,或者较为稀有的东西,阶级高层掌管,而且决定市场价格,让价格出现在合理的区间。
所以可见经济市场和政治阶级是相互存在的,相互作用的。阶级掌控着、稳定着市场,同样市场为阶级带来发展,维持这个阶级的存在。可以想象,如果市场不存在了,那么老百姓也就不要货币了,物资也没有办法运输流通,阶级也没有办法控制人民。

市场和阶级依附存在,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里面有最主要的三要素:需求,供给和价格。这三个要素分别相互制约,当商品很少的时候,那么价格就会上升,供给就会增多,供给量增多了,那么价格就会下降;价格下降,那么供给者就会减少供给量。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_第1张图片

从上述的图: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焦点就是平衡点,平衡点对应就是平衡价格,需求曲线一般比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因为需求较为敏感。一旦价格波动老百姓就会选择其他商品代替(商品的复杂多样性)。
但是有一点,可能有些人看出来了疑问:就是两个曲线的斜率最终决定平衡的市场价格。那么这条曲线的斜率由什么决定呢。比如为什么市场价格大米2元一斤(市场平衡价格),小麦1.5元一斤,猪肉15元一斤等等。这些商品之间的价格和价格差怎么决定的?市场的平衡价格需要分别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供给曲线斜率由输出的产品消耗的人力成本、资源成本、时间成本决定。只有这三个因素决定供给曲线斜。可写成f(t,r,p)*(1 + rate)函数形式,f(t,r,p)是成本函数,rate是收益率。需求曲线需要由物质需求强度或者精神的心理需求强度以及最低的商品价格有关,写成函数形式:g[e,f(t,r,p)],e是需求度,f(t,r,p)是最低的产品价格。e需求度也和同类产品的取代效用价值有关,同类产品取代效用价值越高e也就越小。上述的需求曲线的斜率在现代微观经济学中也称之为“弹性”,是指老百姓对商品的价格较为敏感而选择是不是选择该商品,比如某一商品价格上升了一元钱,那么需求立即减少了20%,那么这类产品就很富有弹性。一般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弹性的,高档消费品具有弹性的。

需求,价格和供给也是经济学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其他高大上的,复杂的问题都是有这三个量衍生的问题。根据一句古老妙语的说法,一只鹦鹉只要学会说“供给与需求”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正确的。亚当斯密(17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近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到:价格是一只无形得手。这是手操控着商品的流动运转,操控商品的分配。这个价格就是市场平衡的商品价格。这是无形的手的解读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议,亚当斯密说是人性(自然经纪人)的利己不损人的驱使。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利己,但同时一般人在做利己的事情的时候又会考虑不会对他人有害。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是做利己损人的事情,那么会出现混乱,那么这就是法治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人们教育的普遍性,塑造了道德的普遍性,那么利己无害他人,或者利己利人的是大家普遍的一个原则。利己主义驱使着交换,物质的传输,至少这个观点到现多数经济学者是普遍认同的。但是这只无形的手的操作市场的效率如何统计呢?又如何提升这个效率呢?这就引出了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很明显市场效率随着时代的进步是在进步的,时代的进步就是科技的进步。比如古代运输物质产品,都是通过人力,牲畜的力气去步行运输;就算走水路,那么也是靠风力运行;到了近现代有了内燃机,电动机,那么运输物质可以很快速的运行。货运船速度也很快,高铁更是将运输速度推上了新的高点。科技水平造就了现在的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高铁线路和生产的快速的运输工具、交通工具。支付网络使得现在支付很简洁快捷,通信网络使得交流办公生产跨上了新的阶段,同时实现了远程异地的执行工作,这个效率是之前永远无法比拟的。现在的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工业制造业等实现了机械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制造等。这使得效率极为高效而且节省人力,人不用那么劳累,工作生活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增加市场的效率,直接让每个人去搞科研,研究如何生产高效快速的和智能的机器去生产运输产品,那么市场运行分配不就更加高效吗?是的,这个回答只是正确了很小的一部分。要知道每一次运输、生产、服务都是要有需求的,同时需求量也要达到这个高度。不是每一个机构、企业让大量的人去研发,还有一部分人需要去生产,去产品推广到市场,还需要一部分人去研究市场发展到什么水平,该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最适合人们的需求。高效的市场是合理的分配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研发、市场、运输等这些方面的人力。那么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就是如何分配这些人力的比例,才能发挥整个社会的人力的最大效率。所以现在一部分人现在在做销售,一部分在做市场调研,一部分在做研发,一部分在做生产等等。那么社会的基础设施也是保证社会运转效率的基本点,比如交通网络建设,建筑建设(公司需要办公、居民需要住所)、信息网络建设和安全、电子网络建设和安全、支付(银行系统)系统等这些都需要人力,如何有效的分配人力是社会经济效率高效运转的基本点。所以当今社会建立人力网络(可以查看每一个人的就业状况、工作能力特长等信息)从而保证人力最大化利用,那么是极为重要的。这就是我的社会运转效率的观点。


对于社会失灵,需要首先理解社会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人的心智行为(利己想法和行为)的活动,那么人的这个活动是受自己获取信息和自己经验学习综合起来的影响或者决定的。那么当信息传播不对成,或者错误,那么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比如:一个地区接收到一个传言,说是明年将会出现大旱,不适合种植苹果,适合种植抗旱的作物,那么农民纷纷把果树砍了,种植了抗旱的作物。到了明年,并没有出现大旱,那么市场上就很缺少苹果,导致苹果的市场价格就很高。老百姓也因此亏损了经济收入。再举一个例子:某一年由于国外的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从某一个国家大量进口了水果和蔬菜,那么导致这个地方的水果和蔬菜很抢手,价格很高。那么很多农民看到种植蔬菜和水果经济收成很高,那么都改种植了蔬菜和水果。到了次年那个发生洪涝灾害的国家蔬菜和水果种植恢复了,没有再进口,那么导致这个种植过多水果和蔬菜的国家蔬菜和水果价格很低都卖不出去,很多老百姓都出现了贫困现象。市场失灵说白了就是普遍一群体出现了集中的表现,这种表现导致经济活动异常。那么很好的解决或者放置市场失灵就是加强政府的监督和合理的宏观督导作用,防止出现集中异常的经济活动。


研究生产和需求的问题是经济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现在复杂多元的经济市场中更是困难。类似的产品很多,当然社会分工也很细化,当然变化也就很难控制和预测。需要宏观趋势的理解,也需要艰深的行业细化的深度的控制能力。对于现在研究需求,需要研究同类产品的竞争,消费者心理,用户习惯等等,需要很深入的研究用户和产品数据,形成营销理论,产品理论,品牌价值理论,竞争理论等。

适当的人力组建成团体、机构和企业的大脑是有必要的,对市场的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大脑控制着研究型机构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专利,控制着一般服务平台的服务产品,服务机制,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控制着生产型公司如何提升生产效率,生产不断提升地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这些大脑也就是整个市场的大脑,控制着整个市场的运转。

综合上面的阐述可以这么总结:微观经济学核心是立足点在理性人假设(比较优势原理,机会最小成本等)。理性人假设是将个体的人、厂商抽象成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人。这种假设所依赖的现实是抽象的、不完全的,对于研究经济过程中人同时存在着非理性的一面,但从经济行为人的本质而言所作的这一抽象恰恰是看到人在经济生活所具有基本法则——追求的机会成本最小趋于零!反映到数学上就是拉格朗日乘子法的求条件极值问题。所以理性呈现或者假设自然人的模型是矛盾的,不准确的;对于较小的个体或者组织,误差较为大,但是对于整个经济市场而言规律可以很类似的接近。

微观经济学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可以得到一些等价的思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微观经济学中,甚至其他经济学领域一些思维都是等价的。如果自己理解的较为深刻,那么条件思维或者结论思维可以等价迁移,从而得到其他类似的认识。比如说如上的机会成本最小化还有关键是匹配的思想(最优的匹配才能有最小的成本),如何进行匹配,匹配实质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边际上的平衡。或者可以看成是竞争过程中的博弈双方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匹配过程(这是经济学中广义的思维,在经济学中匹配无处不在或者说博弈无处不在,简化成两个量就是输入与输出或者作用与结果),一旦一方作出某种决策之后,另一方的决策也影响到另一方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如果用匹配的语言就是微观经济学中的行为个体之间如何进行一定的行为活动使得已有的单位要素得到一定的报酬,即不存在浪费。


贯穿整个微观经济学可以到处找到匹配的思想的踪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个体层次。这一层次是研究单个行为者最优行为的条件的。

二、市场结构。这一层次主要分析是市场中企业如何面对要素、产出及其他厂商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一般均衡。研究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实现。

四、公平效率问题。这一层次实质是研究市场与政府之间博弈,就是研究ZF如何通过一定手段进行市场失灵的行为的纠正(这就是我上述后面讲到的组建的市场大脑,阶级政府就是控制或者将信息对称化的发给每一个大脑,这样才能发挥大脑的真正作用,由于市场中每一个组织的大脑信息肯定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信息或者数据保密。那么只有政府强力收集每一个大脑的输出成果,然后进行一定的信息对等、综合分析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大脑作用)。整个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应是以完全竞争作为理想化的假设(开头就说说明了),至此的一般均衡实质也是一种理想化的论证结论。从一定意义而言,整个微观经济学就是在研究资源如何分配实质不发生浪费,即效率问题。至于公平问题应该是后续制度经济学的延伸研究的范畴,对于市场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则是信息经济学研究范畴。

微观三百年历史,思想源于亚当斯密,这一思想仍旧在微观经济学的各个学生教科章节中不断闪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