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最近读了《追风筝的人》的书,顺便也看了同名电影,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_第1张图片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阿富汗幸福的童年时光和灵魂的放逐

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卡勒德•胡塞尼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富家少爷阿塞夫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

追风筝的人_第2张图片
哈桑的心声

在这一段中,阿米尔对与哈桑的友谊,有两次背叛:第一次是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时,被阿塞夫堵住并逼迫他交出风筝,可哈桑坚定地拒绝了,宁愿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这一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但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始终没有出手相救。对风筝的向往,对父爱的渴望,也许哈桑必须付出点代价,哈桑的命运就像被任人宰割的羔羊。

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做了一个他认为既可减少哈桑的伤痛也可以缓和他的苦楚的决定。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面对忠实的哈桑最后一次捍卫他的荣誉时,他“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几乎在真相面前崩溃。但是一番挣扎过后,他的心底却出现了隐隐高兴的念头,以为“赶走他们也许会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他想要做到遗忘,想重新呼吸,所以当阿里朝他瞟来,带着冷冷的不可谅解的眼神,阿米尔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觉得自己装得太累了,他希望能从哈桑的离开中获得解脱,哪里知道这只是徒增内心的罪恶,让他陷入更深更痛苦的自责中,日夜忍受良知的折磨。卡勒德•胡塞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

追风筝的人_第3张图片
曾经的友谊

二、移民美国后的生活

父亲带着阿米尔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历尽艰辛,最后辗转到了美国。 在这一路上,特别要说的一件事情就是车途中,遇到俄国士兵的检查,俄国士兵想以拥有车上美丽的少妇为代价来换取一车人的放行,他挺身而出。“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而对于小懦弱阿米尔,温和无害的表象下,藏着汹涌的劣根性,如果生活平静,那就一直温和无害下去,一旦发生变故,很多不好的东西会被激发出来。其实跟很多很多人都会很像的,阿米尔的形象只是个普通人,倒是哈桑,是生活中非常难得一见的一种人。

追风筝的人_第4张图片
战火中的故乡

三、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一经流逝,是无法返回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阿米尔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追风筝的人_第5张图片
阿米尔的救赎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