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多,不仅在哲学和医学上,在文学和艺术上也影响很大,那么,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它由哪几个核心部分组成呢?一起来看下。
1,造像
道教创立之初,不供奉神像,仅有神位或壁画。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造像,及案例额很多庙观、石窟,这跟佛教的影响不无关系。
至唐宋时期,道教的造像艺术已十分高超,造出的人物生动逼真,面部表情丰富,性格、服饰,都趋于成熟。
明清时期,道教造像与信仰紧密结合,一般都是采取一边造像一边进行信仰斋蘸的仪式。
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道教像有:西安碑林的老子石刻像,太原晋祠的宋代侍女像,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造像等。
2,壁画
在宫殿、道观、石窟的墙壁上,道家人士通常会画上各种道教的神仙,及道教所想表现的神仙故事。
唐代时,壁画很是兴盛,当时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就曾作壁画《列仙图》《洛神赋图》。
在今天的山西芮城,依然存有着道教永乐宫壁画,尤其是主殿的《朝先图》壁画,总面积达到403.34平方米,两侧有青龙、白虎,神龛后由三十二天帝为后卫,中间有八位主神画像,四周环侍着金童、玉女、天丁、力士、玄元、帝君、仙候、星宿、神吏、侍臣等二百多尊神仙。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道教最著名也最精美的壁画,它充分展现了道教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3,音乐
道教音乐主要用于法事、道场,目的是为了祝神祈福、降妖驱魔、超度亡灵,是道教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宫廷乐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玄妙而独特的道教风格。
使用的乐器有鼓、箫、笛、钹、丝竹等,表现形式有独唱、合唱、独奏、齐奏、伴奏等,道教音乐充分表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久世、修持养炼、清静无为的思想。听后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清幽恬静之感。
《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其本身不仅是个音乐家,而且还是道教修炼人士。4,诗词
道教诗词主要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思想,抒发人们对超凡脱俗感情的追求,有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等。
其中,诗词部分为主干,诗歌部分分为炼丹诗、咒语和游仙诗。
炼丹诗即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咒语即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诗体或祷告之辞;游仙诗即一种体现神仙漫游的诗,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
词部分分为青词、道教词、散花词,青词是在祈祷仪式中献给神仙的奏告文书,因多用骈体,以四六文句构成,又被称为“四六金文”。特点是对仗工整,音律协调。
道教词兴起于唐五代,盛于两宋,下面摘选一段《仙境美》,从中可以看出道教词的风格和韵味。
仙境美,满洞桃花绿水。宝殿琼楼霞阁翠,六珠长挂体。闷即天宫游戏,满酌琼浆任醉。谁羡浮生荣与贵,临风看即是。
散花词不是指真正意义的散花,在仪式上也不真的抛撒鲜花,它只是一种咏唱,是一种以散花为咏唱内容的步虚词。
代表作赏析:散一朵,菊花新,愁眉不展对芳辰。蝴蝶纷纷花下过,不见花前月下人。
5,茶道
道教对茶道的影响很深,道教的茶道强调“道法自然”,饮茶以自然为美,动静结合,动如行云流水,静如山岳屹立,在品茶的过程中,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发自自然,起自心性,不事造作。
品茶时,心性得到解放,心境超越尘世,清静、恬淡、空寂、无为,心灵随茶香飘逸,情绪随茶韵宁谧。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升华至“悟道”“无我”的境界。
道教品茶崇尚贵生、乐生、养生、长生的理念,它泯灭了任何的尘世功利,自然虚寂,与道合一。在无尽的茶香中,达到物我两忘、自我超越、人与自然互化的理想层面。
饮茶中的“坐忘”是老庄思想的精髓,它要求在坐着喝茶的过程中,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坐忘”追求一种超越自我的妙境,在达到修身养性的同时,还有道教文化增添了无穷魅力,所以,它被视为道教茶道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以上所写是道家众多文化中的几大核心部分,大家可以揣摩铭记,最后精选了两篇道家养生语录和一首道家唱曲,希望大家在养生和人世对待上能从道家那悟得一二。
语录一: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意思是长久的观看会损伤血脉,长久的躺卧会损伤元气,长久的站立会损伤骨髓,长久的走动会损伤韧带,长久的端坐会损伤肌肉。
语录二:
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
意思是大凡有所活动,不可过于劳累,过于劳累损伤真气,又不可不运动,不运动会造成气血凝滞,须要动静结合。
唱曲《无根树》: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修?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出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