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青山不老》

一、教材解读

1.略读课文,讲了一位老人在晋西北的荒山上,植树造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2.写法

a.环境描写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开头一段的描写山青水秀,如至绿林深处,如处江南水乡。既是写实,荒山植树之后的变化,还展开想象如绿色的波浪,闪着粼粼的波光;既写出了对老人的赞美,又为后文作下了辅垫。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警之高二三大而坠。”

这段是对晋西北环境的真实再现。风大,环境恶劣。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人巨大的贡献。

b.对比衬托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对比。

女儿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c.课题

“青山不老”一指老人护的山植的树将万古长青,二指老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永世长存。一语双关,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形式、过程

1.读第一段,想象描写的情况,说一说这段描写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的美景。

a.读准确。指名读,男女生赛读。b.读出美。

2.出示图片(西北荒山)

这就是课文中描写的山原来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老人创造了迹奇

a.创造了哪些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b.为什么说是奇迹?

①环境前后对比

②七位老汉,五人离世。

c.现在是什么样子。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

4.老人为什么要坚持造来15年?

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守住了这片土,才守住了我们的……

三、指向写作

1.回顾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这篇课文赞扬了老人什么精神?

2.激辨

那课文以《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最让我敬佩的一个人》、《植树老人》为题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老人”吗?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教《青山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