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巢视点II天地行走 随风而来 --紫砂大师高俊记(2)

我:风有颜色吗?

高俊:有。

我:在哪里?

高俊:在走过的路里!

海巢视点II天地行走 随风而来 --紫砂大师高俊记(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追风少年

蜀山百家口是大师诞生的摇篮,顾景舟、蒋蓉、吕尧臣等大师都曾生活于此。两层小楼四栋,十几户人家,就是高俊成长的地方。清凉夏夜,伴着吕尧臣先生的婉转二胡,高俊最大的享受是围在顾景舟身边听他讲紫砂的奇闻轶事。耳濡目染,紫砂在小高俊的心里扎了根。长相讨巧聪明伶俐的他在周邻大师们的调教和关爱下,长成了所有记忆都与紫砂有关的追风少年。

16岁那年,凭借过硬的绘画功底,高俊进了陶瓷厂,开始了他的陶塑创作。在蒋春帆老师的启蒙下,很快就成了厂研究所的创作员,专攻雕塑。18岁时,取得了全场设计赛青年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去广州石湾学习雕塑的机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追风之路。

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很不习惯,恰巧又碰上中秋,思乡心切的高俊租了艘船,花一元七毛钱买了一个月饼,独自泛舟,对月独吟,潸然泪下。少年的愁,导师是看在眼里的。他的导师也是著名的雕塑大师,当时任石湾美术陶瓷厂的厂长庄稼,庄厂长非常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带他去广州游乐场坐过山车,让这个小城出来的孩子有了一次心灵旷辽的释放。30天的学习不仅让他的雕塑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更多的是打开了一个少年容纳百川的胸怀,高俊开拓了眼界,也长了见识。

高俊雕塑作品“源”

从石湾回来,还没落稳脚跟,就被单位推荐去宜兴陶校(现无锡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就这样,整个80年代,高俊都在不停地学习、构思、写生,跑遍了大江南北,这期间,他受邀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创作“竹林七贤”壁画……漫步江海山川,沐浴清风朗月,高俊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告别了年少轻狂,那颗追求自我艺术表达的心、渐渐地回归本真,趋于宁静。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他所参与的“竹林七贤”,被南京市博物馆作为中意友好礼物赠予意大利被永久收藏。90年,高俊进入紫砂一厂研究所,在带班传艺的同时,开始在那栋被命名为大师楼的建筑里与自己的导师们一起从事专业设计。

紫砂一厂历史并不长,却在紫砂史上是个奇迹。1955年,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州、蒋蓉七大老艺人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名人,一起成立了集体合作社,后改名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即老一厂),开启了400多年紫砂史上由私营转国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次转变,生产力大解放和大跨越释放的能量,打破了历朝历代紫砂界人才培养的模式,冲破了家传师承限制,众位大师合力批量培养了一批紫砂人才,创新了一批紫砂品种,使原本单一的产品品种从1966年前的100种增长到1990年的500多种,开创了紫砂史上40年辉煌的“老一厂时代”。1997年,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演变,老一厂又由国营改为民营,紫砂产品的市场又回到了家族壶庄方式和个人工作室方式。

高俊有幸成长在“老一厂时代”,受到过众多大师的指点,吕尧臣和谭泉海是其中最喜欢小高俊的两位。后来两位大师先后收高俊为徒,成为两位大师的入室弟子,这在宜兴紫砂界中并不多见。

回望当初起步,高俊是凭雕塑在紫砂行业崭露头角的,但所有的肯定都会有对立面的存在,欣赏他和质疑他的声音总是交织在一起。1993年,利用几块简单的泥片,高俊创作了被很多领导并不被看好的陶艺作品《万家灯火》,很多人认为没有市场。但一周以后,仅仅一周,这件作品就得到了一位台湾客商的青睐,并下了一批订单。《万家灯火》就这样走向了“万家灯火”,进入高速创作期的高俊,紫砂雕塑和紫砂类作品花样翻新,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顺理成章地,当紫砂一厂和香港一企业合资办厂时,不到30岁的高俊奉命组建紫砂雕塑车间,从此有了一片更适合他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天马行空的平台。

海巢视点II天地行走 随风而来 --紫砂大师高俊记(2)_第2张图片
春节给吕尧臣老师拜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巢视点II天地行走 随风而来 --紫砂大师高俊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