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件系统解析

文件系统
一 、背景介绍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用于明确存储设备(常见的是磁盘,也有基于NAND Flash的固态硬盘)或分区上的文件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即在存储设备上组织文件的方法。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和存储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称为文件管理系统,简称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文件系统的接口,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对象及属性。从系统角度来看,文件系统是对文件存储设备的空间进行组织和分配,负责文件存储并对存入的文件进行保护和检索的系统。具体地说,它负责为用户建立文件,存入、读出、修改、转储文件,控制文件的存取,当用户不再使用时撤销文件等。

一句话总结:文件系统就是管理这些文件的机制(组织方式、数据结构等)
二、windows常见的文件系统
1.FAT
在Win 9X下,FAT16支持的分区最大为2GB。我们知道计算机将信息保存在硬盘上称为“簇”的区域内。使用的簇越小,保存信息的效率就越高。在FAT16的情况下,分区越大簇就相应的要大,存储效率就越低,势必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并且随着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的不断提高,FAT16文件系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系统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了增强的文件系统FAT32。同FAT16相比,FAT32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同FAT16相比FAT32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支持的磁盘大小达到32GB,但是不能支持小于512MB的分区。基于FAT32的Win 2000可以支持分区最大为32GB;而基于 FAT16的Win 2000支持的分区最大为4GB。
2.由于采用了更小的簇,FAT32文件系统可以更有效率地保存信息。如两个分区大小都为2GB,一个分区采用了FAT16文件系统,另一个分区采用了FAT32文件系统。采用FAT16的分区的簇大小为32KB,而FAT32分区的簇只有4KB的大小。这样FAT32就比FAT16的存储效率要高很多,通常情况下可以提高15%。

2.NTFS
NTFS文件系统是一个基于安全性的文件系统,是Windows NT所采用的独特的文件系统结构,它是建立在保护文件和目录数据基础上,同时照顾节省存储资源、减少磁盘占用量的一种先进的文件系统。使用非常广泛的Windows NT 4.0采用的就是NTFS 4.0文件系统,相信它所带来的强大的系统安全性一定给广大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Win 2000采用了更新版本的NTFS文件系统NTFS 5.0,它的推出使得用户不但可以像Win 9X那样方便快捷地操作和管理计算机,同时也可享受到NTFS所带来的系统安全性。
NTFS 5.0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NTFS可以支持的MBR分区(如果采用动态磁盘则称为卷)最大可以达到2TB,GPT分区则无限制。而Win 2000中的FAT32支持单个文件的大小最大为2GB。
2. NTFS是一个可恢复的文件系统。在NTFS分区上用户很少需要运行磁盘修复程序。NTFS通过使用标准的事物处理日志和恢复技术来保证分区的一致性。发生系统失败事件时,NTFS使用日志文件和检查点信息自动恢复文件系统的一致性。
3. NTFS支持对分区、文件夹和文件的压缩。任何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对NTFS分区上的压缩文件进行读写时不需要事先由其他程序进行解压缩,当对文件进行读取时,文件将自动进行解压缩;文件关闭或保存时会自动对文件进行压缩。
4. NTFS采用了更小的簇,可以更有效率地管理磁盘空间。在Win 2000的FAT32文件系统的情况下,分区大小在2GB~8GB时簇的大小为4KB;分区大小在8GB~16GB时簇的大小为8KB;分区大小在16GB~32GB时,簇的大小则达到了16KB。而Win 2000的NTFS文件系统,当分区的大小在2GB以下时,簇的大小都比相应的FAT32簇小;当分区的大小在2GB以上时(2GB~2TB),簇的大小都为4KB。相比之下,NTFS可以比FAT32更有效地管理磁盘空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磁盘空间的浪费。
5. 在NTFS分区上,可以为共享资源、文件夹以及文件设置访问许可权限。许可的设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允许哪些组或用户对文件夹、文件和共享资源进行访问;二是获得访问许可的组或用户可以进行什么级别的访问。访问许可权限的设置不但适用于本地计算机的用户,同样也应用于通过网络的共享文件夹对文件进行访问的网络用户。与FAT32文件系统下对文件夹或文件进行访问相比,安全性要高得多。另外,在采用NTFS格式的Win 2000中,应用审核策略可以对文件夹、文件以及活动目录对象进行审核,审核结果记录在安全日志中,通过安全日志就可以查看哪些组或用户对文件夹、文件或活动目录对象进行了什么级别的操作,从而发现系统可能面临的非法访问,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这种安全隐患减到最低。这些在FAT32文件系统下,是不能实现的。
6. 在Win 2000的NTFS文件系统下可以进行磁盘配额管理。磁盘配额就是管理员可以为用户所能使用的磁盘空间进行配额限制,每一用户只能使用最大配额范围内的磁盘空间。设置磁盘配额后,可以对每一个用户的磁盘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标识出超过配额报警阈值和配额限制的用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磁盘配额管理功能的提供,使得管理员可以方便合理地为用户分配存储资源,避免由于磁盘空间使用的失控可能造成的系统崩溃,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7. NTFS使用一个“变更”日志来跟踪记录文件所发生的变更。

三、linux下常用的文件系统
1.文件系统Ext2

Ext是 GNU/Linux 系统中标准的文件系统,其特点为存取文件的性能极好,对于中小型的文件更显示出优势,这主要得利于其簇快取层的优良设计。其单一文件大小与文件系统本身的容量上限与文件系统本身的簇大小有关,在一般常见的 x86电脑系统中,簇最大为 4KB,则单一文件大小上限为 2048GB,而文件系统的容量上限为 16384GB。
但由于目前核心 2.4 所能使用的单一分割区最大只有 2048GB,实际上能使用的文件系统容量最多也只有 2048GB。
至于Ext3文件系统,它属于一种日志文件系统,是对ext2系统的扩展。它兼容ext2,并且从ext2转换成ext3并不复杂。

2.文件系统Ext3
Ext3是一种日志式文件系统,是对ext2系统的扩展,它兼容ext2。日志式文件系统的优越性在于:由于文件系统都有快取层参与运作,如不使用时必须将文件系统卸下,以便将快取层的资料写回磁盘中。因此每当系统要关机时,必须将其所有的文件系统全部shutdown后才能进行关机。如果在文件系统尚未shutdown前就关机 (如停电) 时,下次重开机后会造成文件系统的资料不一致,故这时必须做文件系统的重整工作,将不一致与错误的地方修复。然而,此一重整的工作是相当耗时的,特别是容量大的文件系统,而且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所有的资料都不会流失。为了克服此问题,使用所谓‘日志式文件系统(Journal File System) ’。此类文件系统最大的特色是,它会将整个磁盘的写入动作完整记录在磁盘的某个区域上,以便有需要时可以回溯追踪。
由于资料的写入动作包含许多的细节,像是改变文件标头资料、搜寻磁盘可写入空间、一个个写入资料区段等等,每一个细节进行到一半若被中断,就会造成文件系统的不一致,因而需要重整。
然而,在日志式文件系统中,由于详细纪录了每个细节,故当在某个过程中被中断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记录直接回溯并重整被中断的部分,而不必花时间去检查其他的部分,故重整的工作速度相当快,几乎不需要花时间。

3.文件系统Ext4
Linux kernel 自 2.6.28 开始正式支持新的文件系统 Ext4。Ext4 是 Ext3 的改进版,修改了 Ext3 中部分重要的数据结构,而不仅仅像 Ext3 对 Ext2 那样,只是增加了一个日志功能而已。Ext4 可以提供更佳的性能和可靠性,还有更为丰富的功能:
1. 与 Ext3 兼容。执行若干条命令,就能从 Ext3 在线迁移到Ext4,而无须重新格式化磁盘或重新安装系统。原有 Ext3数据结构照样保留,Ext4作用于新数据,当然,整个文件系统因此也就获得了 Ext4 所支持的更大容量。
2. 更大的文件系统和更大的文件。较之 Ext3 目前所支持的最大 16TB 文件系统和最大 2TB 文件,Ext4分别支持 1EB(1,048,576TB, 1EB=1024PB, 1PB=1024TB)的文件系统,以及 16TB 的文件。
3. 无限数量的子目录。Ext3 目前只支持 32,000 个子目录,而Ext4支持无限数量的子目录。
4. Extents。Ext3 采用间接块映射,当操作大文件时,效率极其低下。比如一个 100MB 大小的文件,在 Ext3 中要建立 25,600 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大小为 4KB)的映射表。而Ext4引入了现代文件系统中流行的 extents 概念,每个 extent 为一组连续的数据块,上述文件则表示为“该文件数据保存在接下来的 25,600 个数据块中”,提高了不少效率。
5. 多块分配。当写入数据到 Ext3 文件系统中时,Ext3 的数据块分配器每次只能分配一个 4KB 的块,写一个 100MB 文件就要调用 25,600 次数据块分配器,而Ext4的多块分配器“multiblock allocator”(mballoc) 支持一次调用分配多个数据块。
6. 延迟分配。Ext3 的数据块分配策略是尽快分配,而Ext4和其它现代文件操作系统的策略是尽可能地延迟分配,直到文件在 cache 中写完才开始分配数据块并写入磁盘,这样就能优化整个文件的数据块分配,与前两种特性搭配起来可以显著提升性能。
7. 快速 fsck。以前执行 fsck 第一步就会很慢,因为它要检查所有的 inode,现在Ext4给每个组的 inode 表中都添加了一份未使用 inode 的列表,今后 fsck Ext4 文件系统就可以跳过它们而只去检查那些在用的 inode 了。
8. 日志校验。日志是最常用的部分,也极易导致磁盘硬件故障,而从损坏的日志中恢复数据会导致更多的数据损坏。Ext4的日志校验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判断日志数据是否损坏,而且它将 Ext3 的两阶段日志机制合并成一个阶段,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性能。
9. “无日志”(No Journaling)模式。日志总归有一些开销,Ext4允许关闭日志,以便某些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可以借此提升性能。
10. 在线碎片整理。尽管延迟分配、多块分配和 extents 能有效减少文件系统碎片,但碎片还是不可避免会产生。Ext4支持在线碎片整理,并将提供 e4defrag 工具进行个别文件或整个文件系统的碎片整理。
11. inode 相关特性。Ext4支持更大的 inode,较之 Ext3 默认的 inode 大小 128 字节,Ext4 为了在 inode 中容纳更多的扩展属性(如纳秒时间戳或 inode 版本),默认 inode 大小为 256 字节。Ext4还支持快速扩展属性(fast extended attributes)和 inode 保留(inodes reservation)。
12. 持久预分配(Persistent preallocation)。P2P 软件为了保证下载文件有足够的空间存放,常常会预先创建一个与所下载文件大小相同的空文件,以免未来的数小时或数天之内磁盘空间不足导致下载失败。Ext4在文件系统层面实现了持久预分配并提供相应的 API(libc 中的 posix_fallocate()),比应用软件自己实现更有效率。
13. 默认启用 barrier。磁盘上配有内部缓存,以便重新调整批量数据的写操作顺序,优化写入性能,因此文件系统必须在日志数据写入磁盘之后才能写 commit 记录,若 commit 记录写入在先,而日志有可能损坏,那么就会影响数据完整性。Ext4默认启用 barrier,只有当 barrier 之前的数据全部写入磁盘,才能写 barrier 之后的数据。(可通过 “mount -o barrier=0” 命令禁用该特性。)

4.对linux ext4文件系统总结:
文件系统是对一个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和元数据进行组织的机制。Linux文件系统是”倒置树“结构,所有的文件或者目录都在”/“下。(可用tree命令查看某一个目录或文件夹)

一、文件系统层次分析
由上而下主要分为用户层、VFS层、文件系统层、缓存层、块设备层、磁盘驱动层、磁盘物理层
用户层:最上面用户层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程序,需要的接口主要是文件的创建、删除、打开、关闭、写、读等。
VFS层:我们知道Linux分为用户态和内核态,用户态请求硬件资源需要调用System Call通过内核态去实现。用户的这些文件相关操作都有对应的System Call函数接口,接口调用 VFS对应的函数。
文件系统层:不同的文件系统实现了VFS的这些函数,通过指针注册到VFS里面。所以,用户的操作通过VFS转到各种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把文件读写命令转化为对磁盘LBA的操作,起了一个翻译和磁盘管理的作用。
缓存层:文件系统底下有缓存,Page Cache,加速性能。对磁盘LBA的读写数据缓存到这里。
块设备层:块设备接口Block Device是用来访问磁盘LBA的层级,读写命令组合之后插入到命令队列,磁盘的驱动从队列读命令执行。linux设计了电梯算法等对很多LBA的读写进行优化排序,尽量把连续地址放在一起。
磁盘驱动层:磁盘的驱动程序把对LBA的读写命令转化为各自的协议,比如变成ATA命令,SCSI命令,或者是自己硬件可以识别的自定义命令,发送给磁盘控制器。Host Based SSD甚至在块设备层和磁盘驱动层实现了FTL,变成对Flash芯片的操作。
磁盘物理层:读写物理数据到磁盘介质。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1张图片
二、文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主要以ext4为例)
我们都知道,windows文件系统主要有fat、ntfs等,而linux文件系统则种类多的很,主要有VFS做了一个软件抽象层,向上提供文件操作接口,向下提供标准接口供不同文件系统对接,下面主要就以EXT4文件系统为例,讲解下文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2张图片
上面两个图大体呈现了ext4文件系统的结构,从中也相信能够初步的领悟到文件系统读写的逻辑过程。下面对上图里边的构成元素做个简单的讲解:
引导块:为磁盘分区的第一个块,记录文件系统分区的一些信息,,引导加载当前分区的程序和数据被保存在这个块中。一般占用2kB,

超级块:
超级块用于存储文件系统全局的配置参数(譬如:块大小,总的块数和inode数)和动态信息(譬如:当前空闲块数和inode数),其处于文件系统开始位置的1k处,所占大小为1k。为了系统的健壮性,最初每个块组都有超级块和组描述符表(以下将用GDT)的一个拷贝,但是当文件系统很大时,这样浪费了很多块(尤其是GDT占用的块多),后来采用了一种稀疏的方式来存储这些拷贝,只有块组号是3, 5 ,7的幂的块组(譬如说1,3,5,7,9,25,49…)才备份这个拷贝。通常情况下,只有主拷贝(第0块块组)的超级块信息被文件系统使用,其它拷贝只有在主拷贝被破坏的情况下才使用。

块组描述符:
GDT用于存储块组描述符,其占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块,具体取决于文件系统的大小。它主要包含块位图,inode位图和inode表位置,当前空闲块数,inode数以及使用的目录数(用于平衡各个块组目录数),具体定义可以参见ext3_fs.h文件中struct ext3_group_desc。每个块组都对应这样一个描述符,目前该结构占用32个字节,因此对于块大小为4k的文件系统来说,每个块可以存储128个块组描述符。由于GDT对于定位文件系统的元数据非常重要,因此和超级块一样,也对其进行了备份。GDT在每个块组(如果有备份)中内容都是一样的,其所占块数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块组中的元数据譬如块位图,inode位图,inode表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当然默认情况下,文件系统在创建时其位置在每个块组中都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假设按照稀疏方式存储,且n不是3,5,7的幂)

块组:
每个块组包含一个块位图块,一个 inode 位图块,一个或多个块用于描述 inode 表和用于存储文件数据的数据块,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包含超级块和所有块组描述符表(取决于块组号和文件系统创建时使用的参数)。下面将对这些元数据作一些简要介绍。

块位图:
块位图用于描述该块组所管理的块的分配状态。如果某个块对应的位未置位,那么代表该块未分配,可以用于存储数据;否则,代表该块已经用于存储数据或者该块不能够使用(譬如该块物理上不存在)。由于块位图仅占一个块,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块组的大小。

Inode位图:
Inode位图用于描述该块组所管理的inode的分配状态。我们知道inode是用于描述文件的元数据,每个inode对应文件系统中唯一的一个号,如果inode位图中相应位置位,那么代表该inode已经分配出去;否则可以使用。由于其仅占用一个块,因此这也限制了一个块组中所能够使用的最大inode数量。

Inode表:
Inode表用于存储inode信息。它占用一个或多个块(为了有效的利用空间,多个inode存储在一个块中),其大小取决于文件系统创建时的参数,由于inode位图的限制,决定了其最大所占用的空间。
以上这几个构成元素所处的磁盘块成为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块,剩余的部分则用来存储真正的文件内容,称为数据块,而数据块其实也包含数据和目录。
了解了文件系统的结构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操作系统是如何读取一个文件的: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3张图片
大体过程如下:
1、根据文件所在目录的inode信息,找到目录文件对应数据块
2、根据文件名从数据块中找到对应的inode节点信息
3、从文件inode节点信息中找到文件内容所在数据块块号
4、读取数据块内容
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我们知道一个文件只有一个Inode节点来存放它的属性信息,那么你可能会想如果一个大文件,那它的block一定是多个的,且可能不连续的,那么inode怎么来表示呢,下面的图告诉你答案: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4张图片
也就是说,如果文件内容太大,对应数据块数量过多,inode节点本身提供的存储空间不够,会使用其他的间接数据块来存储数据块位置信息,最多可以有三级寻址结构。

到这里,应该都已经非常清楚文件读取的过程了,那么下面再抛出两个疑问:
1、文件的拷贝、剪切的底层过程是怎样的?
2、软连接和硬连接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下面来结合stat命令动手操作一下,便知真相: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5张图片
1)拷贝文件:创建一个新的inode节点,并且拷贝数据块内容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6张图片
2)剪切文件:同个分区里边mv,inode节点不变,只是更新目录文件对应数据块里边的文件名和inode对应关系;跨分区mv,则跟拷贝一个道理,需要创建新的inode,因为inode节点不同分区是不能共享的。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7张图片
3)软连接:创建软连接会创建一个新的inode节点,其对应数据块内容存储所链接的文件名信息,这样原文件即便删除了,重新建立一个同名的文件,软连接依然能够生效。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8张图片
4)硬链接:创建硬链接,并不会新建inode节点,只是links加1,还有再目录文件对应数据块上增加一条文件名和inode对应关系记录;只有将硬链接和原文件都删除之后,文件才会真正删除,即links为0才真正删除。

三、文件顺序读写和随机读写
从前面文章了解了磁盘工作原理之后,也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文件随机读写速度会比顺序读写差很多,这个问题在windows里边更加明显,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与文件系统工作机制有关,fat和ntfs文件系统设计上,每个文件所处的位置相对连续甚至紧靠在一起,这样没有为每个文件留下足够的扩展空间,因此容易产生磁盘碎片,用过windows系统的应该也知道,windows磁盘分区特别提供了磁盘碎片整理的高级功能。如下图: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9张图片
那回过来,看看linux 文件系统ext4,都说linux不需要考虑磁盘碎片,究竟是怎么回事?
主要是因为Linux的文件系统会将文件分散在整个磁盘,在文件之间留有大量的自由空间,而不是像Windows那样将文件一个接一个的放置。当一个文件被编辑了并且变大了,一般都会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保存文件。如果碎片真的产生了,文件系统就会尝试在日常使用中将文件移动来减少碎片,所以不需要专门的碎片整理程序。但是,如果磁盘空间占用已经快满了,那碎片是不可避免的,文件系统的设计本来就是用来满足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如果磁盘空间不够,那要么就是数据冗余了,要么就该换容量更大的磁盘。你可以使用fsck命令来检测一下一个Linux文件系统的碎片化程度,只需要在输出中查看非连续i节点个数(non-contiguous inodes)就可以了。
常见文件系统解析_第10张图片

5.网络文件系统(NFS,SAMBA)
NFS(Network File System)即网络文件系统,是FreeBSD支持的文件系统中的一种,它允许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通过TCP/IP网络共享资源。在NFS的应用中,本地NFS的客户端应用可以透明地读写位于远端NFS服务器上的文件,就像访问本地文件一样。

Samba是在Linux和UNIX系统上实现SMB协议的一个免费软件,由服务器及客户端程序构成。SMB(Server Messages Block,信息服务块)是一种在局域网上共享文件和打印机的一种通信协议,它为局域网内的不同计算机之间提供文件及打印机等资源的共享服务。SMB协议是客户机/服务器型协议,客户机通过该协议可以访问服务器上的共享文件系统、打印机及其他资源。通过设置“NetBIOS over TCP/IP”使得Samba不但能与局域网络主机分享资源,还能与全世界的电脑分享资源。

四、mac中常用的文件系统
1.HFS
HFS文件系统概念
分层文件系统(Hierarchical File System,HFS)是一种由苹果电脑开发,并使用在Mac OS上的文件系统。最初被设计用于软盘和硬盘,同时也可以在在只读媒体如CD-ROM上见到。

文件系统HFS文件系统开发过程

HFS首次出现在1985年9月17日,作为Macintosh电脑上新的文件系统。它取代只用于早期Mac型号所使用的平面文件系统Macintosh File System(MFS)。因为Macintosh电脑所产生的数据,比其它通常的文件系统,如DOS使用的FAT或原始Unix文件系统所允许存储的数据更多。苹果电脑开发了一种新式更适用的文件系统,而不是采用现有的规格。例如,HFS允许文件名最多有31个字符的长度,支持metadata和双分支(每个文件的数据和资源支分开存储)文件。
尽管HFS象其它大多数文件系统一样被视为专有的格式,因为只有它为大多数最新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好的通用解决方法以存取HFS格式磁盘。

文件系统构成方式

分层文件系统把一个卷分为许多512字节的“逻辑块”。这些逻辑块被编组为“分配块”,这些分配块可以根据卷的尺寸包含一个或多个逻辑块。HFS对地址分配块使用16位数值,分配块的最高限制数量是65536。
组成一个HFS卷需要下面的五个结构:
1. 卷的逻辑块0和1是启动块,它包含了系统启动信息。例如,启动时载入的系统名称和壳(通常是Finder)文件。
2. 逻辑块2包含主目录块(Master Directory Block,简称MDB)。
3. 逻辑块3是卷位图(Volume Bitmap)的启动块,它追踪分配块使用状态。
4. 总目录文件(Catalog File)是一个包含所有文件的记录和储存在卷中目录的B*-tree。
5. 扩展溢出文件(Extent Overflow File)是当最初总目录文件中三个扩展占用后,另外一个包含额外扩展记录的分配块对应信息的B*-tree。

2.HFS+
在1998年,苹果电脑发布了HFS+,其改善了HFS对磁盘空间的地址定位效率低下,并加入了其它的改进。
HFS+文件系统相对于HFS文件系统的特点
  1、采用32bit 记录分配块数量
  HFS 和HFS+文件系统对磁盘卷采用分块进行分配,将一个卷分成等大的分配块。HFS文件系统采用16bit 来记录分配块的数量,最多只能描述216个分配块。而对于HFS+文件系统,采用32bit 来记录分配块的数量,最多能描述232 个分配块。对于Mac 系统上的非空数据,都必须占用整数个分配块,也就是说,即使一个数据只有一个字节,也要占用一个分配块。而HFS+文件系统增大了每个卷分配块的数量,可以使分配块的单位空间更小,从而达到减少存储空间浪费的目的。
  2、目录树节点大小增加到4KB
  HFS 文件系统的目录树节点大小为512 字节,由于HFS+文件系统目录树索引节点需要存储附加指针和节点描述符两个关键值,HFS+文件系统的目录树节点大小增加到4KB。
  3、单一文件大小得到提升
  HFS 文件系统的单一文件大小上限为2^31bit,而HFS+文件系统的单一文件大小最大可达到2^63bit。
  4、支持长文件名
  HFS 文件系统对文件名最长支持到31个字符,而HFS+文件系统对文件名采用Unicode编码,最长达到255个字符
五、光盘文件系统ISO
ISO-9660
ISO-9660: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5年颁布,是目前唯一通用的光盘文件系统,任何类型的计算机以及所有的刻录软件都提供对它的支持。因此,如果想让刻录好的光盘能被所有的CD-ROM驱动器都顺利读取的话,那就最好使用ISO-9660或与其兼容的文件系统;其他的文件系统只能在CD-R或CD-RW上读取,限制了光盘的通用性。ISO-9660目前有Level1和Level2两个标准。Level1与DOS兼容,文件名采用传统的8.3格式,而且所有字符只能是26个大写英文字母、10个阿拉伯数字及下划线。Level2则在Level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允许使用长文件名,但不支持DOS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