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总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些攻击性?

为什么父母总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些攻击性?_第1张图片

《摩登家族》是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美剧,无论是家庭人物关系还是细节设置都很有意味。

剧中老硬汉Jay Pritchett一直希望继子Manny成为aggressive的男子汉,要求Manny跟野蛮男生一起玩,参加剧烈运动如橄榄球赛,泡Hot 的妞儿等等,实际上Manny是儒雅学识型的浪漫男生,总觉得跟Jay在一起压力山大。

同样,Jay的女婿Phil Dunphy是一个和平单纯,善良乐观得有点傻的男人,追老婆时就努力讨岳父欢心,无奈Jay一直觉得他“懦弱无能”,配不上自己女儿,总忍不住“挤兑”和“欺负”Phil。

还有很多类似的情感线索,至始至终埋在整部剧里。这也是自己喜欢它的原因,接近人性常态,却用一种幽默温情的艺术呈现出来。

今天想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全世界普遍的长辈心理:

希望自己孩子是有一些攻击性的人。


(一)

我的父母也有这样的心态。

小时候,自己性格比较内向,怕生又不爱叫人,不属于那种会表演节目又很热闹的儿童;在学校一直乖乖的,只喜欢跟大孩子玩,大孩子不让我跟着就一直哭;在外面也是一幅“任人宰割”的模样,去照相馆拍照,摄影师说笑一个,我的脸立马跟开关一样咧嘴假笑,生怕耽误大人们的时间。

从小自己是那种界限意识很强的孩子,不好意思耽误别人的事儿,也不喜欢侵犯别人。

记得很小,过年过节,父母常跟七大姑八大姨说:

“哦死搞咯(长沙话:怎么办),我屋里阳阳坨(我小名)性格糯米团子样的咧,懦弱得死!”

“我屋里阳阳坨就是不如谁谁谁,那个妹子就列霸(长沙话:蛮,凶,横)得多,我阳伢子搞不过她。”

类似的话,一直在众人面前不断重复直到自己18岁高中毕业,离家出远门读书。

小时候不懂,大点之后听到总脸红一阵白一阵,好像自己真的很无能似的。

这事也让我明白,当着孩子面随意评论他们是一件不太适合的事,小孩子什么都听得懂的。

为什么父母总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些攻击性?_第2张图片
(二)

读研期间,兼职做了3年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接触到更多家长和儿童。

很多家长都跟自己父母一样,push孩子更stronger,希望他们都能做“领袖”。只有极少数真真正正遵从孩子的意愿,接受孩子本来的性格。

有些父母明着直接“嫌弃”自家孩子不行,有些甚至以孩子在外面打架打赢了为豪。

3年时间里,我看到很多小宝贝勉强在父母面前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害怕父母失望。

那一瞬间,他们彻彻底底失去了自己。


(三)

为什么父母们总希望自家孩子有一些攻击性,甚至引以为豪?

最常规的一种说法是:

“我担心她/他被人欺负啊。”

“孩子横一点好啊,不会被人欺负啊。”

这里隐含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好好教孩子自我保护就行了,为什么要唆使她/他欺负别人呢?

如此隐约传递给TA的是一种负面的两级化社会观:世界不是你压着我,就是我压着你,没别的可能了。

合作,这种成人社会合法、需要智慧、考验情商的形式却被忽略了。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着侵占与被侵占、欺压与被欺压的境遇,但世界的常态是流动、立体、发展和变化的。

它不是一场架,一次直截了当的对立就能决出永久性胜负的,而是不断制衡和博弈过程

大人教给孩子“搞一架”的解决方式,会促其形成希望举一己之力,寄所有希望,立马解决问题的低情商、直线条思维方式

如此一来,他们容易变得急躁、易怒,没有耐性,意气用事。

长大成人后,被人利用充当人肉盾牌背黑锅是惯常之事。

你以为世界是以暴制暴,其实世界的可怕之处在于以脑制暴。

为什么父母总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些攻击性?_第3张图片
(四)

还有一种说法是:

孩子不“横”就没有主见啊,没法当领袖啊,没有领导气质啊。

“领导气质”这个词,是自己工作3年里家长口中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希望我家孩子能有领导气质!”

横,和领导气质有必然关系吗?

有些家长是这么说的:

“孩子霸道,就是有自己的主见啊。太乖的,成不了事啊。”

乍一听确实像这么回事,但现实真是这样吗?

一个从小就把关注点放在攻击上的孩子,长大真的就会成为领袖吗?

如果查一查资料,世界上大部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并不是所谓的暴力分子。

如果去四周看一看,世界上有多少啃老族吃低保瘫在贫困线上的年轻混混?

纵容孩子的恶性,有可能最后全都报复到了你自己身上。

社会是很现实的经济场,它会将自私乖戾无能的人狠狠甩出去,孩子最终只能回头赖着你,

因为TA只欺负得了你啊。

记得教过一个小男生,非常有想象力,很爱看书,尤其是科幻小说,每次在想象课上他永远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光芒四射。一个七岁的孩子,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达到的专注度,让我非常惊讶。

但其父母总是带着焦虑的神态跟我沟通:我家XX不像别人家男孩子,懦懦弱弱的,一天到晚就是看书讲故事,没一点领袖气质!

当时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做“领袖”的人,可能有两种。

一种人,是要先找到自己的兴趣,倾情投入奔着这个目标去做,自然而然会组织更多人参与,从而学会管理。这种人是先有兴趣,有目标,有实业能力再顺其自然习得领导能力的。比如很多技术型公司的领导,作家后来自己做公司等等,他们不是管培生,也不是管理专业出身,只是先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出发,一点点阶段性出来的。

另一种人,是天生喜欢协调、沟通、管理。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做领导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并以此为生,今后可能更适合读管理专业,把这种技能强化成职业规划。

真正的领导力,至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些表面的颐气指使和形式化的东西,真能足以支撑一个人在社会上踏踏实实走向成功吗?

忽视孩子真正的兴趣(那才是他们区别于别人的内核),却过早教给他们过于人情世故的东西,简直是拔苗助长。后者他们迟早会懂,前者却是不可逆的,错过了最佳时间就是错过了。

正直和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

纵然社会有很多阴暗的灰色地带,但只要你能创造价值,总不会是缺钱的那个人

不是钱带来了价值,而是价值带来了钱。

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总是本末倒置。

钱可能是你实现更大价值的工具,但创造价值的能力一定是你获取金钱的最根本源头。

因为价值,跟生产力有关,

而生产力,正是文明、经济这些最核心的引擎。


(五)

最后说说父母这种心理的几种原因吧:

1、  势利。

2、  自卑。

3、  面子。

就不展开了。

父母并不是圣人,但他们确实是世界上从始至终一心一意希望你好的人。

他们大部分只是普通人,对于教育的看法是世俗的——

不是为了提升你的情操,不是为了中华崛起,只为你能在这个社会上过得更好,更强大,更有地位。

但其实,一个正直而有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定不会是被人欺负的人,定是能够在现实社会上过得不错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父母总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些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