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学习记录

一、重新理解亚当斯密

李子旸说,中国需要新的理论。

然后他举了亚当.斯密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国富论》的作用比这个可要大得多,国富论的最大作用是,请注意这句话,他发明了资本主义。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能用“发明”这个词呢?

对呀,在亚当.斯密之前,所有的事实都摆在那儿,但是就是没有人认得出来,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从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实中,把一个新的东西清清楚楚的指认出来,这就是理论的力量,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创新,当然就算是发明。

再介绍了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欧洲还是封建社会。

理解亚当斯密的理论的人都知道,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让每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主观上为自己奋斗,但是在客观上就能够为全社会增加福祉,所以小店主也没啥不好。

亚当斯密的新理论让英国人意识到,我们原来统治帝国的方式并不符合我们的商业需求,用武力强行占据北美,不但成本高,而且收益低,划不来。

李子旸举的这个例子给了我两个启发:

第一,理论的力量不是对世界的解释,不是虚头八脑的坐而论道,而是非常实在的行动动力。

第二,我们平时学东西、想问题的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符合我们预期的事实,而是那些例外,那些原来用理论解释不了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是我们重新理解世界,并且获得重大创新的机会。


二、真实世界里的知识

上一节我们说到,在平常的学习中,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那些符合理论的东西,恰恰是那些看着奇怪另外的东西,这些东西,原来的理论解释不了,你恰恰不能忽略它,因为它很可能是下一个创新的苗子。

举例:《医学的真相》

在医学实践中,很多突破都是从研究例外开始的。

儿童自闭症的例子:刚开始医学界普遍假设,自闭症是由于父母对孩子冷淡导致的,因为这符合我们的日常直觉和统计上的结论。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冷漠的孩子都患上了自闭症,这就是例外,甚至有些自闭症儿童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生活在一样的家庭都没有问题。

后来果然,医学进步了,发现自闭症的真正源头是基因上的,跟父母和家庭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个因为例外,最后引发理论突破的一个例子。

再回到《医学的真相》这本书,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知识是什么?

引用一位医生的话说,根据完备的信息做出完美的决定很容易,而医学却要求你用不完备的信息做出完美的决定。

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书上写的知识,它是确定、固定、完备、具体的,还有一种知识正好相反,它是不确定、易变、不完备、抽象的。医生在医学院学到的知识是第一种,而他想要当一个好医生的话,就必须有第二种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临床智慧,必须在信息不确定,不精准和不全面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又举了两个医学更多的是需要临床智慧的例子。

典型的知识分子,只要求知就可以了,搞不清楚可以继续搞下去,也没谁逼他们,但是医生不行,病人就坐在你面前,你需要解决他的问题,而你拥有的时间非常有限,你必须在信息不确定,不精准和不全面的情况下做出抉择。

其实,只要不是专业的知识分子,知识在我们的世界里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向自己的目标挺进的时候,知识是我们随手抓起的工具,不是越精确越完备,越体系化就好。

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知识只是工具,我们要拿起它来做一点好事。


三、另一个林则徐。

介绍最近读的一本书《林则徐家书》

介绍林的职业背景:先是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又成了朝廷的替罪羊,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这批家书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写的。

从家庭角度的一些细节来看林则徐。

例一:林则徐给生病的二儿子的一封信。

例二:林则徐分别给大儿子和二儿子的信,在外面当官当得好好的大儿子,他偏偏让她回家,在家里呆的好好的二儿子,他又非得催着他出来。表面上的理由,是我身体好不用你管,或者身体不好需要你照料,本质上都是在小心翼翼的调整两个儿子的状态,你当官就要懂得归隐,你在家就要学会出门。林则徐不仅会讲道理,还能循循善诱。

例三:调节家里的婆媳关系的一封信。

在林则徐的家书里面,几乎看不到一句很严厉的话。他收缴洋人鸦片的过程,也非常符合外交流程,几乎没有一点过分的地方。

对比另一个英雄 史可法的家书。

在史可法的家书中,就完全看不到林则徐的那种从容,满纸都是求告的语气:说我在外面很苦啊,你们要放宽心胸,不可肠窄,不能小肚鸡肠,万万不可灰心,不可惹气等等。你看得出史可法是空有一腔意愿,但拿家庭矛盾是毫无办法。在现实政治中史可法,确实也是这样一个很正直的人,但是确实缺少谋略。

我们习惯了看露出地表的树林,看到树木长成不同的样子。但是只有回到细节,看到那些树在地底下的根系,才算真的了解,它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史可法和林则徐同样是英雄,但是从生活细节上看,则完全是两种人。)

回到细节去了解人,这就是读书的一个乐趣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辑思维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