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觉醒Day5《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第七章 最有疑问的一章

读了第五天了,这是最无趣的一章,看到了作者对第二序改变无力地解说。

先完成作业:

第七章:第二序改变

迷思的概念:瞬间发生的现实改变,很难发现其本质。

自发性改变的事实引申出解决现实逻辑层次问题和后设语言,不是改变现实问题的有效方式。

四个例子:小孩去幼儿园,夫妻同床关系改变,广场恐惧症患者、镇压暴动指挥官。

来引出第二序改变的四个原则:

1.第二序是用来改变第一序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本身就是问题。

2.第一序是按常理,第二序是不可预料的

3.第二序改变的解决方法是改变此时此地情形。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4、第二序要超脱陷阱,框定问题

后面就是举的例子来证明第三个原则。作者本身是心理医学的学者,举出心理学的例子证实本身也没什么,然而他让读者跳出非A即B的思维框架,来寻求第二序的改变,未免太没说服力了。

然而运用B就是非A的第一序改变,来说明自发性改变来造成的问题解决方式,居然还用了道听途说来的斯大林女儿的故事,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脱党的事情不会由一些话来决定,如果真的是这些话引发,那她根本也不是一个应该入党的人,也就无所谓脱党的问题。

关于面对此时此地的困难,用面对是什么,不考虑为什么的方式解决,只适合某些情况,在一些面对紧急发生的没有时间盈余的情况下,分析并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组成部分或者采取逻辑层次改变解决,有时可以解决目前危机,但有些时候未必。

我挑选一个例子说明:某种慢性疾病本身就是跟随时间变化的症状变量,每一个现在的节点都是疾病的不同表现状态,我们如果只面对现在的问题,如何能解决一些长时间变量的疾病,对症不对因,会达到最终的好转么。

本书作者是心理学学者,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方法大部分以心理治疗为主,不牵涉物理及侵入性治疗,这本书的理念对病因学是一种改变,但不能强行引入其他医学门类。

另外我还有疑问:这本书本身就是告诉读者,对自己接触问题时的解决方式,是为什么要有第二序的改变,却要求读者不要去问问什么,去面对问题的是什么,这本身不是悖论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年觉醒Day5《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第七章 最有疑问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