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也是玄幻,接连刷了春节档票房最高的两部电影——《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
恰恰分别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两种主流形态:
(一)主旋律电影:弘扬主旋律、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道德伦理片。
《红海行动》无疑是政治正确、情感健康的主旋律电影。
(二)商业娱乐片: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
《唐人街探案2》戏谑有余悬念不足,侦破类喜剧,算是典型的商业娱乐片。
可能是两种价值观输出的高密度冲击,对《红海行动》有了别样的视角观察。
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帧,绝对货真价值,值回40块票价,但距离伟大,好像间隔了一层细纱网。
重点讲讲《红海行动》。
01
营销造势名人点评
春节期间,先是冯小刚导演,提前看了《红海行动》,在朋友圈卖了安利:
刚看完《红海行动》,这泡尿给我憋的,其他几部电影要小心,这是一道硬菜。
诚意满满、意义挣分,这确实是部良心电影,应该被更多人看到,比肩好莱坞的制片水准。
一大票国字号权威报社认可,很多名人也纷纷化身“自来水”疯狂打call,把势头造到了一个高点。
局座张召忠觉得没有流血牺牲,战争就像家常便饭,太过虚假。力挺说,
战争就会流血,不可能让人感觉温和。并不认为这个片子太血腥,因为它描述的是事实。战争就要有暴力残酷的一面,不见血不足以为残酷。
韩寒同样毫不吝啬赞美:
《红海行动》完全是世界最一线标准,别人的电影无尿点,这部电影连气都快没了,全程高能,它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作家马伯庸也表达了敬意:
影片里没有电影化的打斗,而是走真实流的战场刻画,全程紧张,细节专业,小组战术相当有临场感!影片在提醒观众,真正的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可怕,你看完会喜欢上那些战士,但绝不会喜欢上战争本身,《红海行动》做到了一部军事片应有的责任!
02
不怕它骄傲,我也要夸夸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也门撤侨”。
故事原型的“蛟龙突击队”,是中国海军神秘部队,被誉为“海上蛟龙、陆地猛虎、空中雄鹰、反恐精英”。
冯小刚不是“托儿”,朋友同学没推荐错。
的确,电影很棒,全程头皮发麻,我也来好好夸夸它:
1.高燃
导演林贤超很懂行,是军迷,能hold住大场面。想过“轰轰轰”、“砰砰砰”、“炸炸炸”,没想到燃度爆表。电影在全力调动我们的荷尔蒙分泌,有种笃定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真实
用比真实更真实的场景,去展现真实。
为了取景爆破,基本用的真炸药。打斗也是真枪械,不是那种自嗨的挥霍肌肉,虽然安全起见,大多用的空包弹。
电影里有人性复杂,有断肢特写,有斩首虐杀,有汽车炸弹,有尸体抽动,真正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展露了人性的多变。人与战争,本就是“血肉相连”的。人物性格细节到位,比如说顾顺的桀骜自信,李懂一开始的抗压不行。
很佩服,不知道跟彻查审核,迂回盘旋了多久,最终又是怎么放行的,毕竟在国内来说,这么真实的大尺度刻画表现,比较少有。
3.特技
我不是军迷,但电影福利满满。摄影角度有些刁钻,后期加的特效也是Duang Duang的。各种军情、军备如数家珍,海陆空三线一体作战,狙击、反狙击、身体搏击、高精尖军械机舰,让人过饱了眼福。
据说电影总共斥资5亿,其中2亿花在了军备上。
好的电影钱应该花在哪里?
电影应该对得起投资者,对得起观众,把钱花在大家看到的每一幅画面上。
4.演技
演员演技基本在线。没有那种“花旦”让人整天出戏的感觉。黄景瑜也一改腐剧里的攻形象,狙击手的自信和冷静表现得挺好。
5.节奏
林超贤把握的电影节奏都比较快,全程无尿点,五场硬仗,从头打到尾,紧张到一颗心始终悬着,不带喘息的。
6.价值观输出
“爱就是克制”在吃糖CP佟莉、张天德身上,得到了诠释。爱情不一定要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过了只会惹人生腻。
爱国价值观输出的方式比较温和。没有那么多的口号,例如“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全在搏斗和拼杀里。
解救中国人质邓梅成功后,邓梅和蛟龙队都没有“过度煽情”。也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谢谢”。
03
鸡蛋里挑骨头
1.文戏不足。
这是它动人的“克制”,也是它不够柔软的地方。
有些情绪变得太快,还是少了那么一丢丢自然。战争片最关键的不是人,而是“人性”。前面,夏楠那段吼的台词也不太好,气场不足,有点婆媳剧的节奏。
文戏过少,是避免了掉进“过度煽情”的坑,但好像又陷入了“强行煽情”的另一个坑。
2.从战略部署,到执行的无缝对接,过于完美了。
并非怀疑蛟龙队的作战素质水平。但队长杨锐每次临时更改战略,基本没花几秒钟,按理说,部署越精密周全,每次变动,与之对应的都是不可预估的风险。但是风险好像是完全可控的。这不太合理。每步都刚刚好,每次弹无虚发。
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我不怀疑8 vs 150,但一场硬仗下来,步步惊心,变来变去,仍无纰漏,完美得有点假。最后的4人抢黄饼任务槽点十足,恁是毫发无损地完成任务,尤其是最后佟莉击落飞机,那一发入魂,我有点懵逼。
还有,夏楠完全没经过任何军事训练,不谈枪的后坐力等等,沙尘暴里不带口罩,一梭子弹下来还懂得压枪,完全不抖,现在记者都这么猛了吗?握笔的不用练,上阵直接提枪。
我可能是个假的编辑吧?
3.格局上略小气。
不是说家国天下就是大格局。其实电影主力都在灌输倾注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但也涉及了宗教狂热、人性等话题,却没有另提炼出来。
比如一个反派狙击手喜欢带一盘零嘴,和张天德痛苦时喜欢吃糖,很相像;首领也思维缜密,沉着得体,甚至为了“圣战”奉献自己,和队长杨锐的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看着也相去不多。
明明在电影里,已经提供了人性中恶的来源,却草草了之。
5.有细节描写,但团体任务塑造用力不够,有些事没交代清楚
可能塑造最成功的算是女兵佟莉。节奏很紧凑,5场战斗中间的喘息就几分钟,很多事情没有交待。一直争的脏弹是图了什么?卡扎的人为什么截杀中国领事馆的侨胞?首领和叛军的交易怎么突然变卦?
全场电影下来太过注重于打斗场景,138分钟的电影,有100分钟是战争的渲染、打斗的表现。
有点爆米花电影的意味,也有点像玄幻小说等网文,太过追求一腔热血,团队都有谁?性格分别怎么样?和谁打?为了而打?事后全抛诸脑后了。爽,痛快,超级燃,没有别的了。
04
人文视角的观察
1.有限和无限的战争文化。
弗里曼•戴森说,“海军文化跟陆军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海军打仗打的都是有限的战争。把对方舰艇击沉战争就结束了,有机会还要把落水的敌人救上来,完了该谈判谈判该签协议签协议。但陆军不一样,陆军可以打焦土战,可以直接征服一整片地区,甚至可以搞屠杀 —— 陆军作战,往往是无限的战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文化,在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目标无限的战争,是宗教狂热。打目标有限的战争,才是专业精神。
2.真正懂得使用暴力的导演,他们的诉求都是“反暴力”。战争片的意义不在于宣扬武力,而是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3.恶人更依赖信仰。
首领可以为了“圣战”,义无反顾地献身,借着王锐的枪自杀了。临终补一句,“为了更好的未来,可以牺牲我一个人。”
普通人大多没信仰,这些极端分子坏事做尽,依赖的却是信仰,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虚无缥缈的信仰。更奇怪的是,这种信仰非常坚固。
4.在人的身上,出现了神性,才称得上英雄。
兽性沸腾,原始凶猛;人性复杂,反复无常;神性纯粹,非黑即白。
作为军人,服从是第一,这叫做职业,任务是只救人质营的1名中国人。当王锐决定,改变计划,有可能地说,尽可能多救人质。这一刻,他的身上出现了神性,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加区分,是跨越了国界和种族的,他才真正称得上英雄。
《唐人街探案2》前面都挺烂的,不过他对于人性、兽性以及神性的解释还ok。
也顺便推荐一下吧。虽然搞笑用力过猛,不过杀时间绰绰有余了。
当然,这些都属于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了。
《战狼2》是在之前出的,我也不想故意踩低它,来抬高《红海行动》。
反正,林超贤算是干了件大好事,把中国人对于战争片的审美观,拔高了又一层。
原来战争片还可以这样好看。
审美这东西,一旦高了,就再也低不下去了。
你看过了绝世美女,还能坚持认为,原来的邻家女孩,就是世上最好看的人吗?
你吃过了山珍海味,还会觉得粗茶淡饭最好吃吗?
很难了。
只会越来越挑。
也该越来越挑。
难为了以后的国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