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如此拒绝听到自己的微信语音声音?

朋友经常问我,“你怎么都不发语音。那么长的一段文字你居然用文字。不累吗?”我没有回答,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自己语音里的声音。

我只想问一句“为何这语音听到的声音就是跟自己的熟悉的那么不一样?”之前发完语音,我都要自己听一遍,心里都不禁要大骂一句“这TM吃屎的声音是谁的!”

后来我去查了一下科普知识,原来是这样的。

为毛如此拒绝听到自己的微信语音声音?_第1张图片

说话的声音与录音会不一样,最主要是因为声波的传输通道不同所导致的,你说话的时候声音会通过空气和头部进行传播,空气传播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大量的衰减,音色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到达别人耳朵里的时候又会经过别人的外耳、耳廓、中耳最后才会进入内耳,形成别人听到的声音。

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录音捕捉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我们的大脑骗了自己,而录音机是诚实的。

于是我想到了照片。我们常说“最美的时候是自拍,最丑的总在他人的相册里”。是的,我们总是不经意会做出一个举动,当别人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偷拍和录视频的时候,你总会第一反应就是快快删掉!

我们在镜子前看到的自己是固定的的模式,向左或者向右的刘海,眼角的那颗痣的位置,还有相对角度的侧脸。突然看到朋友照片中的自己,这些特征都和大脑中所认为的不一样,让我们抗拒和焦虑,甚至恐惧。

当一个陌生的事物出现时,大脑难以对它的未知属性作出预测,从而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抗拒感,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预期性焦虑。

为毛如此拒绝听到自己的微信语音声音?_第2张图片

同样,我们已经习惯于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了,以至于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时会觉得陌生,正是这种对陌生事物抗拒和焦虑的感觉,让我们不自觉地讨厌自己的声音。

心理上有一种定义叫做自我认知。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相比别人随手拍的照片,你是不是也已经把自拍里经过美白磨皮瘦脸的面孔当作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啦?朋友圈的所有照片,是不是都要经过按部就班的美化才能发出去,生怕别人发现图和图之间的差距?这说明你很可能已经陷入吸引力的自我认知偏差了。

然而可怕的是,别人看到的你,和后置镜头下的你是一样的,镜子和自拍里的你才是“假”的。

同样道理,当你面对着两种不同的来源于自己的声音时,会更倾向认定那个“好听”的声音才是真实的,而录音里没有经过大脑自动修饰的声音则像被偷拍的照片一样,要被一键永久删除。

为毛如此拒绝听到自己的微信语音声音?_第3张图片

你是不是也害怕接受客观真实的自己呢?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每张光鲜华丽的照片背后,我们并没有比别人哪里差!但是你还是害怕最丑最不堪的一面让别人看到,难道别人的意见真么那么重要吗?

心理上有对“自尊”的定义,指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对整体性自我价值评价的判断。它由很多因素决定,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当发送一段语音之后,我们总是会反复去听,我们总是会时刻想象

“刚刚我的声音上那么难听,会不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刚刚我说到一半卡顿一下,会不会让她听不清”

“我是不是应该打一段文字说明一下”

...

低自尊状态会对一个人的情绪、认知产生消极的影响,如让人容易产生羞耻感、恐惧感,觉得自己丑、差、蠢、笨,害怕失败,害怕他人评价等。

害怕听到自己的录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低自尊有关,低自尊的人会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当感觉到自己被藐视、拒绝或抛弃时(比如被别人说过自己的声音难听),就会觉得自己缺乏魅力,从而产生自责、放弃或回避行为,拒绝再次向他人发送语音。

为毛如此拒绝听到自己的微信语音声音?_第4张图片

我们评价自己最多的是,我们有多少人认同。并且成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但是慢慢的发现我们失去了自我。即使自己痛苦,也要追求更多人的认同。一次的不可挽回的失败,墙倒众人推的时候,才发现事实真相。

心理上有一种策略叫做“纯粹接触效应”。原理是人们会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偏爱。比如你在电影里看到一个长得不怎样但演技精湛的演员,你是不是会跟着剧情发展从而喜欢上他,发觉还挺好看了。

同样,你可以用录音。每天录一段自己的音频,反复听,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接受了,喜欢了,那时候你就会更加自信。

当然,如果你觉得还是很难听而执意要去从根本上去改变自己的声音,那么你只能选择去学习发声,学习语气,不惜一切去改变。

不过,我送你一句话“自以为是总是自欺欺人”。你以为自己的丑,也许在别人眼里却是美的。当你过度去关心别人的评价,他的任何一句无心之语都会变成你的猜测和怀疑,这无异于画地为牢。

可是我们何必这样!你连自己都不喜欢,有什么资格被人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毛如此拒绝听到自己的微信语音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