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音

图片发自App



山水清音--与<中国国家地理>相伴的日子

文/刘国霖

      对地理的爱好始于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地理课是所有课程中自己最为轻松的课,边听地理老师讲课,边打开地图册遐思,不知不觉中把高中地理课的内容掌握的滚瓜烂熟。有时还为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讲解,有意无意间就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翻看地理方面的书,偶然间发现了一本期刊<地理知识>,从此便爱不释手,并订阅了这本期刊。

      参加工作后,业余最爱读的书仍然离不开地理类。那时<地理知识>期刊早已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在国内科普类期刊中独领风骚,渐渐取代了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霸主地位。<中国国家地理>网站开通后,论坛互动成为一时风尚,天南海北的会员网友讨论专题或为杂志献计献策,以地理为载体进行了广泛的环境生态甚至经济发展的探索与评论。


图片发自App



      记得大约在2003年,我参与了<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络论坛,在网络论坛上结识了不少大学生网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爱好者与地理专业人士,特别是我踊跃积极参与论坛讨论,引起了<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的注意,在一次年度版主竞选中,我被提名并被网友及会员选举通过,做了地理论坛一个版面的版主。

      平时在论坛发言随意性强,当了版主虽说是个小荣誉却是个要负责任的苦差。不仅要定时阅览贴子清理版面,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发言、善于发起网友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任版主期间的三年多时间除了一般性随机讨论外,主要配合<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进行几个重大地理课题的讨论。如“迁都”、“南水北调”、“三江流域水电站建设”、“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新天府”等等。特别是关于<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文风的讨论,喜爱者追捧者甚多。当时有从<华夏地理>(当时为美国国家地理〉的代理)过来的网友、还有其他论坛涌来的反对者,展开了一场空前的论战,论坛刷贴量前所未有、几近爆满。我做为力挺单总的,又是版主,在这场大论战中成了先锋,那时自己发的贴子与对质疑的回复思如泉涌,旁征博引,逻辑慎密,征服了大多数年轻的大学生网友。同时也成了外来水军进攻的主目标,一时间唇枪舌战不亦乐乎。当论战进行的如火如荼,反对者及水军渐渐露出了本质,将据理力争变成了对单总编的谩骂与人身攻击。坛风转向,为保持论坛的纯洁与严肃性,只好关闭论坛。后来才知道是<华夏地理>为争夺<中国国家地理>占领的大片国内市场,不惜谩骂侮蔑<中国国家地理>及编辑部总编。事物的两面性最终成就了<中国国家地理>和单总编,当时的侮蔑与谩骂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网民慢慢明晰了原委,读者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了更深的认知。论坛论战更是提高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知名度,更成就了、认可了单之蔷的编辑风格、才华与作品。


图片发自App



      2006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百万杂志下线庆典见证活动。这次活动我被邀请为嘉宾,参加了活动全过程。庆典现场用图片搭建了一条“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00多与会嘉宾在图片中从上海人民广场开始,山水清音相伴一直走到西藏樟木口岸,领略了318国道上迷人的风釆。最难忘的是论坛里只见文字没见人的不少网友齐聚北京,见面都是先报上网名。网络上有句“见光死”的名言,这时兑现了,有的华丽的网名竞是个男儿,有的貌似猛汉子实为一个腼腆的柔弱妹。我在论坛里算是年纪较大的,论坛里都叫我“水叔”(因大量为论坛灌水而得),见面后大家才发现,不仅是“水叔”还是个“胖叔”。宴会在露天草坪上举行,大家频频举杯互祝问候,镁光灯不停的在签名墙和名家名记者面前闪亮……。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活动的全体参会人员合影和我与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的合影,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只能留下这片文字作为纪念。

      2007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出版了一期“圈点新天府”专辑,网络论坛同时开展了对新天府专题进行了讨论和征集新天府评语的活动。论坛的评选新天府的讨论引起了来自四川网友的不满,他们基本观点是,“天府之国”为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所独享,评新天府是没有意义的无聊行为,而且中国也没有那个地区可以与水旱从人、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媲美。诚然,任何一个话题有不同的声音是不可避免,讨论中大家自然各执一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以包容的态度刊发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我在这次新天府评语征集活动中,囊括了最佳评语第一、二、三名:

(关中盆地)评语(获一等奖)

“追溯关中往事,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更多的是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收获。秦川沥沥、汉阳斜照,现代文明与古远遗韵在这里和谐共存;秦腔高亢汇纳泾渭流沙的细浪,把关中平原富裕美丽的历史积淀唱响古今。”

(新疆伊宁<伊犁河谷>)评语(获二等奖)

“欧亚大陆腹地的一片绿洲,连绵雪山与悠悠飘荡的绿水间,牧场静谧、农田阡陌。这里走出了举世名驹“汗血宝马”,这里曾是历代官兵无忧戍边的补给粮仓。天山环抱、西风吹拂,自然造就的富饶之地,中国西部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评语(获三等奖)

“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于山水之间的成都平原,在李冰父子穿凿的千年水利经典都江堰的浸润下,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便成了成都平原的名片。时光流逝、天府依然,历代君主大后防的粮仓,面对新天府的挑战,在历史与现实的跨越中,天府之国的美誉赋予了现代科技与文明的崭新内涵。”


图片发自App



      与<中国国家地理>相伴的日日夜夜,在优美且有海量信息的文字与赏心悦目的图片中,祖国大好河山令人心驰神往,高山流水、大漠戈壁、雪峰平畴清心清音。闲暇时光自驾游历了青海湖、陕西关中、山西及四川岷江成都等祖国南北的风景名胜。每到一处总是拿<中国国家地理>为向导,读<中国国家地理>寻根释疑。现在虽然离开地理网络论坛多年,但新媒体终端智能手机的出现,<中国国家地理>电子手机版随时伴在身边,微博微信适时阅读互动,山水之美,自然之魅成了最为幸福的足下之旅与向往之所。


图片发自App



      翻看订阅了十几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整理中发现我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特别会员时期的每年第十期封面左下方刊印的“刘国霖专阅”,感到甚是亲切,与<中国国家地理>相伴的愉悦由然而生。掩卷深思,深深体会到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她不仅仅承载了山川大地的表象,更为丰富的是,地理是一切科学探索的基本起点,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家园。没有地理知识的经济活动会盲目盲从违反客观规律,没有地理知识的旅行会乏味无趣,没有地理知识的文艺作品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地理知识的军事指挥会陷入鼠目寸光的境地、更无从谈起战略纵深与战术应变……。

      与地球同步,与地理同行。探究自然魅力,聆听山水清音。还有什么能比她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慰籍灵魂的快乐呢?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水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