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的坚守|热爱我的热爱

 

异类的坚守|热爱我的热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6日晚上,在影院昏暗的灯光下,坐在观众席的我们,专注地望着大屏幕前的人物,静静聆听着这一场“异类的坚守”。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所爱之事做到了极致。

        B30青年领袖论坛,本期邀请的嘉宾是商界精英王畅、公益人傅强和艺术家何玲。三个不同领域的人物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思考。

                      王畅|不忘初心

        放弃了保送重点高中的机会,转而去读银行学校;在中国银行工作9年,民生银行工作5年后,放弃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工作,选择了诺亚财富。畅姐的人生选择,让很多人都看不懂,明明有四平八稳的大道摆在眼前,为何要放弃而去走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每天按时领着工资直到年老退休,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了。但是,真正想要追求自己目标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是不会安于现状的。一旦找到了能实现心声的机会,就算有荆棘也要冲往心之所向。旁人羡慕的金融领域各类证书,不只是畅姐奋斗在金融界的凭借,更是她追求所爱路途中的见证。

      畅姐说,她从小就有清晰的目标,想要进入银行业。后来她就职于民生银行时,理财已成为众多家庭的必需品,而传统金融机构是遵循产品导向的思维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接受过国际金融理财教育的她,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她要做的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对应的理财服务,基于客户需求去创新。看准了市场痛点、找到了心之所向,她便抓住诺亚财富的橄榄枝,朝着自己的道路阔步前行。

      得知了畅姐的年纪之后,观众席中有人惊叹不已。以这样的年纪能在职场上站到常人仰望的高度,我想,除了天赋,一定还有纯粹和专注。她不止是一名商界精英,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想助力于女童保护事业;她不止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还想开办儿童财商课。这是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热爱的生活里开出的花。至纯至简的想法,往往会产生至强至韧的意志。

                傅强|点亮心中公益的火

        傅强从2001年开始做公益,除了出于公益情怀,也是希望人生“有一点意思”,他曾为躲避流言纷扰和质疑,给自己取名为“阿寺”。听了阿寺老师的讲述后,发现他和其他公益者有那么点不同。有的志愿团体在募集善款后,是买好水果然后一起去看望老人,但是阿寺考虑的会更为周全,在为老人送去水果之前,先问清楚每位老人家的喜好,这样既不会造成物资浪费,也能切实关照到每位老人家。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公益者的善行,把宣传重心放在他们的善良品格上。有时候我在想,爱心是善行的基础,但是光有爱心而没有细致的耐心和精准帮扶的能力,是否会造成社会爱心的浪费或者过度消耗?这一点上,我对阿寺老师是很佩服的。为每一个孩子量体,给他们提供定制的合身的衣服,了解每个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按照一般的标准对待有不同需求的孩子。这样的公益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但是同时也更走心。它不是久旱中的一场甘霖,是对农田有定制化的精准灌溉。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善行善举,需要真正有公益心和公益行的人,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个个帮扶的愿望。我们需要有思想力和辨别力的志愿者,能切实地满足帮扶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阿寺老师说,公益要契合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不是只为满足自己的爱心和公益情怀。他就这样坚守着自己的公益心,一帮就是16年。

        观众提问环节,有人问阿寺老师,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买方、买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怎样去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公益情怀?阿寺老师的答复是:有和没有,差别很大;有一点和有很多,却没有很大差别。就好比有房子和没房子,是质的差别,而80平米和120平米的房子,差别并不大,保障自己基本生活就好。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定持续地帮扶一些人,让真正需要的人得到帮助,让社会爱心有所值,阿寺老师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也让更多市民受到他的影响,一同点亮心中的公益之火。

                  何玲|细微之处见真章

      “人的悲伤、悲愤、悲悯、悲情,是会流失的,如何把那些悲伤、悲愤、悲悯、悲情以一种不怨恨的方式或者是你觉得优雅与诗意的方式铭刻于心,是我寄思于艺术的某个命题。”“学会尊重自己的伤痛、悲情、妄想、执拗、自卑、欲望,最好能把这些都好好地埋藏在自己的心田,给予适当的阳光、养分,迟早会怒放,因为这些才是滋润你生命与创作的源泉。”如果不是这些文字出现在屏幕上,很难想象到一位男士有这样细腻的内心。或许这就是艺术家的本色。

        艺术是相通的,文字与画作、行为艺术,可能存在着某个契合点,让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能够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当所谓的艺术远离了自己与生活,那创作的一切将不再有可以触及的温度。”何玲艺术家为我们展示了他的部分作品,包括用针管创作的画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抛弃物做的创作、《带着鸟儿去天堂》行为艺术作品等等,很多创作素材是取自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生活中的细微、碎片、水、阳光、空气、食物、自由与爱,不仅是生活与生命的必需品,其实也是生命中的良药一帖,我们汲取所需,滋润自己的心。

        艺术不同于实用主义,它不能直接地解决问题;艺术不能功利,不能把创作的出发点放在,怎样让观者理解它。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艺术家何玲的作品中,看到一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玻璃心才能在碎裂之后观照到若干个自己。”跟常人思维不同,也自有其韵味。我们或许不能完全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没有那样完整全面的理解力,那又何妨?艺术不是用来懂的,艺术是用来体会的。

        听完三位嘉宾的讲述,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领域专注而纯粹的热情。或许是越纯粹的渴望越难以实现,普通人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安稳,而掺杂了利益的事业心将不再清明,于是勇敢追求自己所热爱之事的人,在某些程度上变成世人眼中的“异类”。但其实,真正懂得自己要什么的人,是不会把旁人趋之若鹜的安稳和享受放在第一位的。他们经岁月沉淀,依旧有着澄澈明净的心,保有着最初的热爱,并把热爱之事做到极致。这是生命最动人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类的坚守|热爱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