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学习笔记第七章

   7.1 设计模式概述

  重复遇到的典型问题,描述这些共同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就形成了所谓的模式。

  7.1.1 设计模式的历史

  模式分为几个部分:

  特定的情景(Context),指模式在 何种情况下发生作用;

  动机(System of Force),指问题或预期的目标;

  解决方案(Solution),平衡各动机 或解决所阐述问题的 构造或配置。

  每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所在。

  7.1.2 为什么要使用设计模式

  面向对象设计时需要考虑 封装性、力度大小、依赖关系、灵活性、可重用性 等。

  1、简化并加快快设计

  无需从底层做起,重用成功的设计,节约开发时间,提高软件质量。

  2、方便开发人员之间的通信

  可以更准确地 描述问题 及 问题的解决方案,使解决方案具有一致性。

  3、降低风险

  4、有助于转到面向对象技术

  开发人员对新技术往往会有抵触或排斥心理,对成熟的设计模式具有以下特性:

  1.巧妙。

  2.通用,不依赖于 系统、语言、领域。

  3.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4.简单。

  5.可重用。

  6.面向对象。

7.1.3 设计模式的组成元素

  1、模式名,简洁地描述了 模式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2、问题或意图,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

  3、情景,告诉我们该模式的适用性。

  4、动机,描述相关的动机和约束,通常需要对各期望的目标进行有限排序,动机阐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定义了在相互冲突时所采取的各种权衡手段。

  5、解决方案,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 抽象描述 和怎样用一个 具有一般意义的 元素组合。

  6、示例,帮助读者理解模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7、结果情景,阐述了模式后续状态和副作用。

  8、基本原理,解释该模式 如何、为何 能解决当前问题。

  9、相关模式,包括 静态的 和 动态的,迁到模式、后续模式、替代模式。

  10、已知应用,通常好的模式前面都有一个摘要,提供简短的总结和概述,为模式描绘出一个清晰的图画,提供有关该模式能够解决问题的快速信息。

  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模式应该说明它的目标读者,以及对读者有哪些知识要求。

  7.1.4 设计模式的分类

  软件模式 主要可分为 设计模式、分析模式、组织和过程模式等。

  设计模式主要用于 得到简洁灵活的 系统设计。

  按设计模式的目的划分,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

  按设计模式范围划分,类设计模式、对象设计模式。

  1、创建型模式,对对象实例化过程的 抽象,采用抽象类所定义的接口,封装了对象如何创建、组合等信息。

  2、结构型模式,如何组合已有的类和对象 以及获得更大的结构。

  3、行为型模式,不仅描述对象或类的模式,还描述它们之间的通信模式,特别是描述一组对等的对象怎样互相协作 完成其中任一对象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

7.2 设计模式实例

  7.2.1 创建性模式

  通过该了的子类来创建对象的。但是,这可能会 限制在系统内创建对象的类型或数目。

  1、Abstract Factory 模式

  在不指定具体类的情况下,为创建一些列 相关 或 相互依赖的对象提供了接口。

  提供了一个可以 确定合适的具体类 的抽象类。

  优点:

  可以与具体类分开。

  更容易在产品系列中转换。

  提高了产品间的一致性。

  以下情况应该使用 Abstract Factory 模式:

  系统独立于产品的 创建、组成、表示。

  系统配置成 具有多个产品的 系列。

  相关产品对象系列 是共同使用的,而且必须确保这一点。

  你希望提供产品的类库,只开放其接口。

  2、Builder 模式

  将复杂对象的 构件与表示 相分离,相同的构造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对象,通过只指定对象的 类型和内容。

  一次就可以创建所有的复杂对象,而其他模式一次就只能创建一个对象。

  优点:

  可以对产品内部表示进行改变。

  将构造代码与表示代码相分离。

  以下情况应该使用 Builder 模式:

  算法独立于 组成对象。

  构造过程必须允许已构件对象有不同表示。

  3、Factory Method 模式

  实例化工作交给其子类,可以在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引入新类,因为新类只实现了接口。

  优点:

  代码只处理接口,因此可以使用任何实现了接口的类。

  在类中创建对象比直接在客户端创建要更加灵活。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Factory Method 模式:

  类不能预料它必须创建的对象的类。

  类希望其子类指定要创建的对象。

  类将责任转给某个帮助子类,而用户希望定位那个被授权的帮助子类。

  4、Prototype 模式

  只要将对象类定义成能够复制自身就可以实现。

  优点如下:

  可以在运行时 添加或删除产品。

  通过改变值 指定新对象。

  通过改变结构 制定新对象。

  减少子类的生成和使用。

  可以用类 动态地配置 应用程序。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Prototype 模式:

  运行时,指定需要实例化的类,例如动态载入。

  避免构建与产品的类层次结构相似的 工厂类层次结构。

  5、Singleton 模式

  确保 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且提供全局访问入口,确保使用这个 实例 所有的对象 使用相同的实例。

  优点:

  对单个实例的受控访问。

  命名空间的减少。

  允许改进操作和表示。

  允许改变数目的实例。

  比类操作更灵活。

7.2.2 结构性模式

  机构性模式 控制 较大部分之间的 关系。

  它将以不同的方式 影响应用程序。

  允许在补充写代码或自定义代码的情况下 创建系统。

  具有增强的 重复使用性和应用性能。

  1、Adapter 模式

  可以充当两个类之间的媒介,可以转换一个类的接口,被另外一个类使用,使得具有不兼容接口的类能够系统使用。

  优点:

  允许多个不兼容的对象 进行交互和通信。

  提高已有功能的重复使用性。

  以下情况,应该使用 Adapter 模式:

  要使用已有类,而该类接口与所需的接口并不匹配。

  要创建可重用的类,该类可以与 不相关 或 未知类 进行协作。

  要在一个 不同于已知对象接口的接口环境中 使用对象。

  必须要进行多个源之间的接口转换的时候。

  2、Bridge模式

  将一个复杂的组件 分成两个独立的 但又相关的 继承层次结构:功能性抽象和内部实现。

  优点:

  接口与实现相分离。

  提高了可扩展性。

  对客户端隐藏了实现的细节。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Bridge 模式:

  避免在抽象及其实现之间 存在永久的绑定。

  抽象及其实现 可以使用子类进行扩展。

  抽象的实现被改动 不用重新编译代码。

  3、Composite 模式

  创建树形层次结构来改变复杂性。

  优点:

  定义了由 主要对象 和 符合对象 组成的类层次结构。

  添加新的组件类型更加简单。

  结构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的接口。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Composite 模式:

  想要表示对象的整个 或者部分的层次结构。

  想要客户端能够忽略符合对象和单个对象之间的差异。

  结构可以具有任何级别的复杂性,而且是动态的。

  4、Decorator 模式

  不修改对象外观和功能的情况下 添加或删除对象功能。

  优点:

  比静态继承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避免了特征装载的类 处于层次结构的 过高级别。

  简化了编码。

  改进了对象的扩展性。

  在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Decorator 模式:

  在单个对象中 动态并且透明地 添加责任,不会影响其他对象。

  以后可能要修改的对象中添加责任。

  无法通过静态子类化实现扩展时。

  5、Facade 模式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更容易使用子系统的高级接口。

  优点:

  在不减少系统所提供的选项的情况下,为复杂系统提供了简单接口。

  屏蔽了子系统组件。

  提高若耦合度。

  将客户端请求转换后 发送给能够处理这些请求的 子系统。

  以下情况中,应使用 Facade 模式:

  为复杂的子系统提供简单的接口。

  客户端和抽象的实现类中 存在许多依赖关系。

  想要对子系统进行分层。

  6、Flyweight 模式

  通过共享对象 减少对象数目。

  通过共享一个接口来避免使用多个具有相同信息的实例 所带来的开销。

  优点:

  减少了要处理的对象数目。

  如果对象能够持续,可以减少内存和存储设备。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Flyweight 模式:

  应用程序使用大量的对象。

  由于对象数目巨大,导致很高的存储开销。

  不依赖于对象的身份。

7.2.3 行为性模式

  行为性模式 影响 系统的 状态、行为流。

  简化、优化 并且 提高应用程序的 可维护性。

  1、Chain of Responsibility 模式

  在系统中建立一个链,在首先接收到它的级别处 被处理,或者定位到可以处理它的对象。

  优点:

  降低了耦合度。

  增加面向对象制定责任的 灵活性。

  类的集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模式:

  多个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而其处理器却是未知的。

  在不指定确切的 请求接受对象的情况下,向几个对象中的 一个 发送请求。

  动态地指定能够处理请求的对象集。

  2、Command 模式

  在对象中封装了请求。

  优点:

  将调用操作的对象 与 知道如何完成该操作的对象 相分离。

  更容易添加新指令,因为不用修改已有类。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Command 模式:

  要通过执行的动作 来 参数化对象。

  在不同的时间 指定、排序、执行 请求。

  必须支持 Undo、日志记录 或 事务。

  3、Interpreter 模式

  解释定义其语法表示的语言,提供了语句解释器。

  优点:

  容易修改并扩展语法。

  更容易实现语法。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Interpreter 模式:

  语言的语法比较简单。

  效率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4、Iterator 模式

  为集合中的有序访问提供了一致的方法,而该集合是独立于基础集合。

  优点:

  支持集合的不同遍历。

  简化了集合的接口。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Iterator 模式:

  不开放集合对象内部表示的前提下,访问集合对象内容。

  支持集合对象的多重遍历。

  为遍历集合中的不同结构 提供了统一的接口。

  5、Mediator 模式

  通过引入一个能够管理对象间消息分布的对象,简化了系统中对象间的通信。提高了对象间的松耦合度,还可以独立地 改变 其间的交互。

  优点:

  去除对象间的影响。

  简化了对象间协议。

  集中化了控制。

  由于不再需要直接互传消息,单个组件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容易处理。

  由于不再需要 包含逻辑 来处理组件间的通信,组件变得更加通用。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Mediator 模式:

  对象集合需要以 一个定义规范但复杂的方式 进行通信。

6、Memento 模式

  保持对象状态的“快照”(snapshot),对象可以在不向外界公开其内容的情况下 返回到它的最初状态。

  优点:

  保持封装的完整性。

  简化了返回到初始状态所需的操作。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Memento 模式:

  必须保存对象状态的快照,恢复状态。

  7、Observer 模式

  定义了对象间 一到多 的依赖关系,当对象改变状态时,将自动通知 并 更新它所有的依赖对象。

  优点:

  抽象了主题与 Observer 之间的耦合关系。

  支持广播方式通信。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Observer 模式:

  对一个对象的修改 涉及对其他对象的修改,而且不知道有多少对象 需要进行相应修改。

  对象应该能够 在不同假设对象标识的前提下 通知其它对象。

  8、State 模式

  对象在内部状态变化时,变更其行为,并且修改其类。

  优点:

  针对不同状态来划分行为,使状态转换显式进行。

  9、Strategy 模式

  定义了一组能够用来表示 可能行为集合的类。这些行为 可以在应用程序中使用,来修改应用程序功能。

  优点:

  另一种子类化方法。

  在类自身中定义了 每一个行为,减少了条件语句。

  更容易扩展模型。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Strategy 模式:

  许多相关类 只是在行为方面有所区别。

  需要算法的不同变体。

  算法使用客户端未知的数据。

  10、Template Method 模式

  不重写方法的前提下 允许 子类重载部分方法 的方法。

  将一些步骤由子类实现。

  优点:代码重用的基础技术。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Template Method 模式:

  一次实现算法的不变部分,子类实现算法的可变行为。

  11、Visitor 模式

  不改变操作元素的类 的前提下 定义一个新操作。

  优点:

  容易添加新操作。

  集中相关 排除不相关 操作。

  以下情况中,应该使用 Visitor 模式:

  包含许多具有不同接口的对象类,并且想要对这些 依赖具体类的对象进行操作。

  定义对象结构的类很少被修改,但想要在此结构上定义新的操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