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是一个成语,是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关于“一字之师”的典故不止一个。比较常见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记载在宋代陶岳《五代史补》中。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而诗风尤盛。有一个诗人叫齐已,一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早梅》,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是齐已的诗友。看到齐已这首诗后,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将“数”改为“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是一字之改,却使《早梅》题意更贴切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还有一个关于“一字之师”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在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拿给友人李泰伯看。

    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 ‘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1000两银子作为酬答。

    还有其他相关的故事不一一介绍。

    我在上班的时候也有一位一字师,是我的一位领导。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他说本来是想考北大中文系的,因为那个年代讲科技兴国,所以就读了理工科。可以想见,他是喜欢文学的,在工作的接触中也能感觉得到。我们写了文件的稿子都要送到他那里审批。每次经他修改后的稿子都是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我非常佩服他,会刻意的研究他为什么这样改?

      有一次,我接受任务,做了一个调研,记得是关于北京市要不要增加出租汽车计价器检测机构这样一个题目。调研后,我写好了调研报告,送到他那里审批。第二天通知我取回稿子,来到领导的办公室,他把稿子递过来,笑着说:“不错,就改了一个字。”我当时又惊讶又高兴。这位领导就是我的一字师。只是年头长了,当初改的什么字已经忘记了。

    故事讲完了,可以看到,改一字之后,诗文的意境和文字的美感大不一样。一字之改,不是一日之功,不论原作者还是“一字师”,都是讲究文学修养的,是长期学习,琢磨、积累的结果。

    威廉·津瑟先生在《写作法宝》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不培养一种对词语的尊重和对语义细微差别着迷的兴趣,就不可能成为留有印记的作家。我们的语言拥有丰富有力而灵活的词汇。要花时间发掘,找到自己需要的词汇”。我想“一字之师”的意义在于此。我们中华文明承载在文字之中,汉语文字丰富之极,遨游其中,趣味无穷,魅力无尽。

      “一字之师”还应该有一层含义,可谓,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精进是没有止境的,要懂得虚心求教,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会带来很多的收获。   

      生活,总有诗意在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字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