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一种恶习

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一个地点、一个情境,你很想要一件东西,好像在那个节点,人生的一切意义都在于此。

我中学时曾对土豪同学的PS2、PSP游戏机垂涎三尺。那时这两种游戏机价格都在千元以上,相当于作为普通员工的父母单人的一个月工资,实在不忍开口索要。我无数次幻想过自己能拥有一台游戏机的场景,这简直已经凝聚成了一种执念,不时想起,便好似百爪挠心。

于是,在我拿到第一份工资后,马上先买了一台PSP。可是,等待快递和拆包的快感并没有保持多久。当这份多年的执念变成现实,这台PSP乖乖地躺在手中,心下却更多的是理想落地后的空虚,这串葡萄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甜——确切地说,当我花费了太长时间品尝到这串葡萄时,它已经过了最甜的时候。

有时,实现期待所带来的边际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正如女生们常说的:在我最需要你时你不在,以后你就没必要存在了。生活中的很多期许也是如此,有的节点一旦错过,便无法补救,留下永久的遗憾。

因此,“再等等”这样的慰藉,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它让你永远无法吃到最甜的葡萄,甚至永远错过那串葡萄。人的一生除去吃喝拉撒睡,时间不多。有什么心愿,总该抓紧实现。所以,月薪2000、却一定要去买苹果六的人,并不应当被嘲笑。他们直击最迫切的愿望核心,放弃了其他障眼的枝枝叉叉,在葡萄最甜的时候吃到了它,真是最幸运的人。嘲笑他们的人或许忘记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实现梦想的权利。梦想达成的数量,有时与经济能力关联并不大。而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勇气,则更与经济能力无关。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哪怕没钱也可以穷游一把;想要见到某个非常想念的人,便用信用卡刷两张往返的车票。生活的品质,正是由于愿望的达成而提升。

相形之下,“月入两千多年存十万”这样的都市传奇,显得令人困惑。故事的主人公不应酬、不交际、不买什么东西、不旅游,一心一意只存钱。然而,多数人的生活乐趣,可能并不是像故事主人公一样,晚上打开网银盘点余额,一年到头,在家庭财务报表上只求看见必需品的支出。有计划的消费是必要的“财商”,但迷恋存钱到如此的病态程度,老来面对子孙,他们只能拿出一本节支秘籍,而讲不出什么精彩到让晚辈们眼睛一亮的故事。

金钱是人造之物。人是钱的主人,不是钱的奴仆。当仅仅为了储蓄本身而过于压制心中的愿望,就相当于心甘情愿把生活的主导权从人的手中转移到了钱的手中,日久天长,存钱变成了条件反射一般的习惯,而心中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或许就会被对于金钱数字的迷恋所稀释,终至遗忘。生活体验不会随着账户数字的增加而改善,只会随着我们更好地发挥有限的时间和金钱的边际效应而变得独一无二。

很多终身遗憾并非缘自时运不济,而正是来自我们对于生活的畏惧。我们不敢说出心中真正想说的话,不敢做真正想做的事,而当我们在等待所谓“合适时机”时,时间则正在自顾自地流走,而那个理想中的“合适时机”则在等待中日渐模糊。其实,“合适时机”就在此时此刻,永远不嫌太早,永远不怕太迟。

————

欢迎扫码关注作者不野史、不营销的微信公号:神经元


等待是一种恶习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等待是一种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