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法则,真的对吗?

“一万小时”法则,真的对吗?_第1张图片

电影《悟空传》里说孙悟空是魔,但,也就只有一个孙悟空,在不认命的折腾。

孙悟空这三个字被消费了这么多年,仍然能唤醒人们内心的燃点。

他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做的事,我们都想要反抗,但是我们都不敢。

长久以来,总会有那么些人拦着你,告诉你这条路不能走那条路走不通,告诉你某某主义是毫无谬误的金科玉律。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真的是对的吗?

1

“一万小时”法则自从出现以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原话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继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超凡。”

为什么这个法则一经推出就会受到欢迎?尽管作者本人没有说,但是很多人把它解释为一种承诺,认为在这个行业,我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只要1万小时练习,就有了成为行业杰出人物的希望,无论天赋、出身。

于是你怦然心动,感到屌丝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1万小时给出了量化标准,可执行的方向。

然并卵,根据正常人的心理:“如果我要花上一万个小时的勤学苦练,才能真正成为这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那我为什么还要去试呢?”

也就是说,很多人实际上会对此望而却步。

正如会有人说“如果有人愿意花1万小时去做同一件事,我认为他一定有病,心理不正常。”

一万小时是特性,很多人把去做这件事的重点放在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特性上。

2

学习是反人性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谁特么不想过“白天休息得好,晚上才能睡得香”的日子啊,我就是不想努力,只想舒服,可不可以?

这都是一种选择。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万小时法则,不符合心理预期。而且在很多方面,它其实是错误的。


“一万小时”法则,真的对吗?_第2张图片

3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能力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最低1万小时的标准。

比方说,优秀的专业演员专业技能习得时间往往是3500个小时,记忆类专家的技能习得时间只是数百个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比如说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一些体育项目会对身高与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上的特点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成功,而且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

我们身边不是有很多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吗?

练习时,我们是根据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与技巧性,还是每天只是机械式的花上几个小时,只为达到“1万”这个目标?

其间的差别就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第四、根据沙堆悖论,如果一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不是堆。

以此类堆,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对于这个悖论,如果我们说“一万粒沙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万粒沙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这样来区分9999粒沙和10001粒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需要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这个边界值是多少呢?并不知道。但显然,最初设定的“一万粒沙是一堆沙”作为知识的价值就被削减了。

同样,在沙堆悖论的视野下,1万小时定律的价值也就这样被消解了,成为专家的时间往往随着不同的专业领域而变化。

4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1万小时定律是错误的,是不准确的。但是它又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呢?

因为在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任何行业领域,想要成为一番事业、成为行业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经历多年的练习。

也许并不是1万小时,但真的要花很长时间。

它给了普通的你我向上走、希望成为某个领域专家可执行的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我们时常会感到迷茫、越来越焦虑。1w小时法则这个可量化的标准,或许会让你不至于堕落、而是有希望的前进。

山本耀司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人生。

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我相信1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万小时”法则,真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