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

《天气之子》上映近两周了。

如新海诚所愿,再次成为争议之作。

只不过这一次,差评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一些。

主要集中在3个点。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张图片
真是受够了这种少年中二的戏码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2张图片
新海诚再次证明自己叙事能力为零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3张图片
为一人牺牲全东京的价值观真是醉了……

前两个,还算符合他一贯的特点。

最后一个,却与他之前的表现相差甚远。

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改变?

或者是,他另有深意?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南北重温了他所有的作品、翻遍全网能找到的所有访谈,企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新海诚。

然后发现——

该有的短板的确存在,但他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肤浅。

透过重重作品、访谈走来的,

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探索者新海诚。

看完这篇,也许你会对他有一些新的理解。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4张图片


01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常说,年少时经历过的事,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

对于新海诚来说,也一样。

新海诚从小在日本的长野县出生长大。

那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周围有山有谷,光线明暗分明。

空气很新鲜,星空也很美。

年幼的他经常在那儿看山、看云、看星星,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

每次想到少年时代,脑中想起的总是这样的画面——自己身处非常广阔的一片天地,一眼望去,漫无边际,目之所及,几乎没有几个人。大概就是在这种人烟非常稀少的地方生长,让我变成了一个寂寞的、不安的、忧伤的人。

忧伤的新海诚对现实中美景着了迷,却总是感觉被排除在这些美景之外。

于是,“画下来”成了留住美景的唯一方式。

按照对家乡的记忆,将画面视觉的透明度调的很高,空气也闪闪发亮。

慢慢这种形式沉淀下来,形成了日后的“壁纸狂魔”。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5张图片

不光年少时的景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年少时看的书,也在生活中生根发芽。

村上春树,他尤其欣赏。

我个人来说,更喜欢他初期的作品。他的一个特征在于非常注重有可能会发生,但终究没有发生的一些事情、情节或是情绪,我很喜欢。

一语成谶。

这句话,几乎成了他所有作品的底色。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6张图片

《秒五》最后,没能在一起的贵树和明理

而最终决定新海诚到底是谁的,是他所处的社会。

人们总将他与宫崎骏相提并论,他却觉得毫无必要。

灾难、拯救世界,这是属于宫崎骏年代的故事。宫崎骏生于1941年,那是被称为“60年安保世代”的一代人——世界大战、广岛原子弹轰炸、战后重建……在这样的时代下,他们热衷于学生运动,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和国家。
到了新海诚这一代,宫崎骏动画里的那些战争与拯救,只需在屏幕前看着就好了。“团块青年世代”成了他们的标签:自出生起便享受着和平与富足,无需操心民族危亡国家兴衰。大部分时候,以兴趣为纽带,选择小规模的抱团取暖。

这也许,就是新海诚常被吐槽,“只关风花雪月,难登大雅之堂”的根源。

所处时代的不同,决定了新海诚的主题永远是个人情爱,而不是宫崎骏般拯救世界的大爱。

格局小?也许吧。

但你也许无法否认,有些动画确实只有新海诚做得出来。

一个明确的自我,一份独特的使命,

正是一个创作者,最重要的特质。


02 共鸣,是他最大的杀器

毕业后的新海诚,没有继承他老爸的建筑公司,而是径直去了当时最大的动画公司Falcom(《伊苏》、《轨迹》系列),做美工、宣传等。

在那里,他学到了让他一生受益无穷的技能——用户思维

(电影和游戏)从技术上来说两者几乎是相同的,但是在游戏公司的经历让我明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优先考虑用户、而不是自己的创作。因为创作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愿意出钱买作品的用户。

强烈的用户导向,让他始终将将观众的感受和反馈放在第一位。

这就催生了他独一无二的特质:追求极致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体现在各个方面。

他所钟爱的画面质感,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7张图片

每一部作品,新海诚都坚持实景拍摄,再用3D渲染等技术,使画面呈现出真实、又高于真实的美感。

因为他相信:

“世界的存在感可以通过这样的调整得到很大的改变”

为了让这些人物更具真实感,所以需要画出更有真实感的背景。这样一来可以让观众产生自己成了登场人物的带入感,让这部电影成为容易融入感情的作品,让他们觉得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8张图片

不只是场景趋于真实,连角色都要创造成“从实景中走出来”的亚子。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9张图片

效果就像这样……

是不是有种2D秒变3D的感觉?仿佛人物突然活了过来。

就连细节,他也不放过。

有多少人发现,《你的名字》中三叶的发带,其实是有花纹的?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0张图片

所以…为什么他的动画看上去质感不同?

因为上帝,正是存在于细节中啊。

在人设上,新海诚也极力营造出“邻家少年”的感觉,他们会被解雇、会吞下女孩的口嚼酒,就像小学时的男孩,会偷舔暗恋女生的竖笛。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1张图片

音乐方面,从《你的名字。》开始与日本知名乐队RADWIMPS合作,野田洋次郎极富少年感的声音,让每一段音乐都像我们从心底发出的嘶吼。

而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主题,永远是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

因为他相信,只有日常发生过的事,才能引起我们最大的共鸣。

创作作品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要展现这样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子。
日常生活不像宫崎峻的作品里那样,每天都要去冒险、打仗、拯救世界。
我所看到的生活,只有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挤列车时不小心跟旁边的人有几句口角,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我们内心的情绪起伏和那些战争以及拯救世界是一样的。

《她和她的猫》,真·单身铲屎官·生活写照。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2张图片

当年看《秒速五厘米》被异地恋虐哭的你,是不是现在想起,心中仍隐隐作痛?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3张图片

《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看似创造了一个新宇宙,内核却仍是我们年少时的恋爱、友情、和约定。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4张图片

画面、人设、音乐、主题……配以大量篇幅的内心独白、深入挖掘的情感共鸣。

这些合力,似乎很容易就营造出这样的效果:

“你是不是偷看了我年少时的日记?”

就像导演岩井俊二评价的那样:

新海诚描绘的世界,仿佛是日本年轻人内心风景的真实写照。
沉浸于漫画和动画作品中主人公的世界、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中,对这些虚构的情节产生同感和共鸣、仿佛身临其境。
用动画的笔触和语言描绘现代生活的画家、诗人。这就是我认识的新海诚。

极致简单的剧情,照着用户的情绪共鸣“穷追猛打”的路线,

成为新海诚屡战屡胜的王牌。

我们提到他,便会说:

“哦,是那个还原了我少年时代的新海诚。”


03 为什么是少年?

刚刚提到的用户思维,还有个值得推敲的点。

对于新海诚而言,为何将他的用户群定位于少年?

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动画电影本身就是为年轻人而存在的。

年轻人总会有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困惑,还在寻找存在的意义。在这个阶段,动画电影多少能给他们勇气,让他们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
对于不需要被拯救的人来说,我的动画或者没什么必要。但对十五岁的我来说,《言叶之庭》肯定能够拯救我。

拯救,成了他作品的关键词。

抱着这份“拯救少年”的念想,新海诚开始不遗余力地在作品中,传递他的温暖。

《他与她的猫》中,看似猫单恋着他的主人,主人孤独的对抗着这个世界。

但最后,他们同时肯定的说出,“或许我们都应该,喜欢这个世界”。

——世界是美好的,即使充满悲伤和泪水,也请睁开你的双眼。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5张图片

《星之声》里,美加子终因燃料耗尽,在宇宙间漂泊。

但他不知道的是,升早已为了见他一面,独自踏上未知的旅程。

——少年你尽管勇敢,总有一人值得你所有的流浪。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6张图片

《秒速五厘米》中,贵树和明理最终没能扛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错过了彼此。

但在平交道打开的那一刹那,贵树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向前。

——那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还有未知的明天,等待你来开启。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7张图片

之后的作品,新海诚更是逐渐放飞自我……

从《言叶之庭》,那对师生歇斯底里的互诉衷肠,

到《你的名字》,泷和三叶在8年的擦肩而过后,转身叫住了彼此。

再到《天气之子》中那个“自私又任性”的价值观……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倾倒,我要给你怀抱。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8张图片

在电影中获得了勇气,也许下次也能把那些让自己透不过气来的东西,说出来吧。

不止是少年,成年人也适用——

正是因为现实中做不到,才要在动画里犯一次中二病。

如果现在中的你,社畜、弱小,遇到意难平的事,嘴角只能泛起苦笑,

那么至少在动画里,嘶吼、呐喊,坚持自己真正想坚持的。

他不会让你丢了工作,或是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他只是给你一个空间,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因为……

拯救动画里虚拟的世界并非他所愿,

拯救现实中的人,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所在。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19张图片

他成功了吗?

你看他说出这番话时,B站叹为观止的,刷屏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20张图片


04 还是不够商业化

传递情感,拯救更多的少年,是他的初心。然而总是事与愿违。

我们时常体会不到“治愈”,只能体会到“致郁”。

(《秒五》最后感到被虐,而不是释怀的请举手)

我们也体会不到“拯救”,反而陷入迷之价值观嗤之以鼻。

他的初心,更多通过访谈、而不是作品体现出来。

——因为他始终无法将自己想表达的,以一种别人都能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

新海诚也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

尤其是像《秒速5厘米》和《追逐繁星的孩子》这两部作品,自己想表达的信息或者自己想要传达的情绪,和观众实际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大差距,这一点让我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叙事有问题。

这也是《天气之子》被大家抨击最多的点。

再美的画面、再契合的音乐、再好的初心,都无法掩盖这一硬伤

纵观新海诚近年来所有作品,不难看出“一成一败”的趋势(《你的名字》是唯一例外)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21张图片

这对我是痛苦的体验,我是自主制作出身,没有跟随动画制作公司学习的经验,所以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制作作品。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中第一次和专业的动画人合作,很多专有名词不懂,并且处处都有商业上的时间节点。好比从完全自我的事情,突然进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这种恐惧感让我更加努力。
《追星的孩子们》我学习了创作故事的方法,也加入了一些新元素,但是差评还是多一些。

这让不算死忠粉的南北,品出了一丝心疼的情绪——

他一直在探索,进行商业化尝试、将共鸣带给更多的人,

却始终不曾学到商业叙事的精髓。

坦白说,新海诚并非缺乏商业逻辑。

就如前文所说,他有极强的用户思维。

《你的名字。》中,选择田中将贺也是因为他代表着现代年轻人的喜欢标准。

他会追热点,逼着自己快速制作一个作品,只为赶上社会的潮流。

这个社会的转移是很快的,你拍一个动画片,过两三年社会都变了,那么现在拍的东西还能不能迎合两三年后的观众,它实际上是不确定的。
我做动画不可能像画漫画那样,指望每周、每月画一集,我希望是能够尽快推出,这样最好。

平均2-3年一部作品的节奏,也远远小于好莱坞动画4-5年的周期。

甚至,他还会根据用户不同时期的情绪,调整作品的基调和内容。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22张图片

比如《秒速五厘米》是2007年创作的,那时候的人们更喜欢结局不完美的作品。

但到了2011年地震之后,人们不再希望看到悲伤结局的电影,而是想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电影院。

(所以看了《星之声》、《秒五》之后郁闷的同学们,刀片可以收起来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啊!)

然而这些,只是迎合用户的要点,对于内容的叙事逻辑,本质上没有太大帮助。

而对于商业叙事本身来说,他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一直都有商业性上的考虑,并不想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只是这次《你的名字》除了单纯的快乐和悲伤,加入了更多喜怒哀乐,想通过这个电影刺激到观众所有的情感。

《你的名字。》被公认为新海诚第一部成功驾驭的长篇叙事,但他却觉得,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添加了更丰富的情绪,刺激到了观众所有的情感。

换句话说,《你的名字。》的胜利,仍然是“情绪”的胜利。

观众的观影感受我在脑中还有创作中都会进行充分的模拟考虑,要让观众不会感到无聊,即便是看不懂眼前的剧情也会对作品本身抱有兴趣。
我并不是采用超越创作者本分的制作方法,而是考虑如何传达怎样把情感传达给观众。

言下之意,只要情感传递到了,叙事什么,根本无所谓的。

恕我直言,这就是新海诚最大的问题——他根本不认为自己的叙事有问题。

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叙事的重要性。

但恰恰,共情的基础,是合理的故事。

高级的共情,正是观众理解剧情、情绪到位后的自然联想,

而不是导演刻意的强行点题。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23张图片

被诟病为煽情的“跑铁轨”戏码

他把情绪的共鸣等同于叙事,殊不知靠情绪支撑全作,仅适用于情节简单的短片,在大制作里照搬同样的思路,只会捉襟见肘。

因为短片剧情简单,观众直接跨越了“理解”的步骤,进入“共情”环节。

但在大型作品中,想要达到共情,首当其中应该学会的,不就是如何好好讲一个故事么?

所以,真的求求你了新海诚,请把在画质上钻研的热情,稍微转移一分到编剧上。

在你不熟悉的领域,多向专业人士取经。

找准自己的短板对症下药,才能实现稳定的辉煌。

真的还想再感受一次,你的惊艳之作啊。

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_第24张图片

写到这里南北真是有点情绪激动了。

眼看还挺欣赏的创作者陷入困境,想帮他又不知从何帮起。

无奈、着急,又心酸。

但,话说回来。

新海诚并不是没有交出过令人满意的答卷。

《你的名字。》就证明,一个会讲故事的新海诚,会有多可怕。

它也点燃了南北的一丝希望——

所有的摸索,都只是过程。

所有的试错,都会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一个不断探索,有初心、有特点、还会叙事的新海诚……

会有多伟大?

我依然,拭目以待。


封面图片来源:178ACG

(微信公众号:南北看电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还是小看了新海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