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新闻妹,昨天股市泛绿的时候,她在“中芯国际”赚了一笔。
为她开心,因为工作室的伙伴们有串串可以吃。
也为中芯国际开心,有了更多人的关注,曾经屡战屡败、屡败再战的芯片产业,不再曲高和寡。
中芯国际到底是啥?
造芯片的。
准确的说它是一家晶圆代工厂,业务就是将从沙子中提炼出的超高纯度硅,拉成圆柱形,再一片片切开,就成了硅片,也叫晶圆。晶圆越大,上面可制造的集成电路越多,成本就越低。
这活看着很简单,可一个芯片要经过两千多道工序才能成形,每道工序合格率必须达到99.99%以上,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讲真,中芯国际并不是世界NO.1的芯片企业。
听惯了“中国最强”口号的人,在芯片产业上,也必须承认我们还差的远。
好在中芯国际代表着那一缕希望之光。
它能走到今天,本身就算一个奇迹。
2000年,一个出生在南京的台湾人张汝京,决定到大陆建芯片制造厂。
此前,他美国求学,在德州仪器公司的半导体部门工作了二十年,最擅长的事情不是造芯片,而是建芯片工厂,一种高精无尘环境的车间。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9个国家邀请他参与建造芯片厂,个个出色。
有一天,身在台湾的父亲问他,什么时候回大陆造芯片?
他没有回答,而是回到了台湾,造厂、代工芯片。工厂很快盈利,一跃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第三大代工企业。
可新人要出头,大佬不会给机会,给的只有二选一的选择题,要么成为小弟,要么成为敌人。
世界芯片代工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企业“台积电”,砸下50亿美金合并张汝京的企业,董事们都开心答应了,张汝京也没有排斥,毕竟还可以继续造芯片。直到他心中的那份规划——在台湾地区建两个厂,其余的三厂、四厂、五厂……都建到大陆去——变得无人问津。
是时候离开了,代价是放弃一切。
自己的工厂没了,钱没了,股票也没了……
张汝京选择了上海,奇迹之地等着他。
那里的领导给予了张汝京大力支持,毕竟,大陆这边的芯片产业已经走过太多坎坷,期待着一次突变。
几十年来,芯片堪称中国科技进化史上的一道伤疤。
曾经,不计成本的资源投入,攻克了半导体技术在“两弹一星”中的难关,可无法走向市场的技术就无法转变为生产力,更奢谈通过竞争提升效率。全国600多家半导体工厂,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甚至一度只有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以半导体为基础的电子技术,与世界越拉越远。
这里就不得不说当年为了促进芯片产业发展实施的三大战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531战略”“908工程”“909工程”。
结果工程中的大部分项目凉凉。要么建成就落后,要么遇到互联网泡沫跌入低谷。
就像908工程,“经费审批就花了足足2年时间,从美国引进生产线又花了3年,中间经历了数次反复论证,加上建厂的2年,工程从开始立项到真正投产历时7年之久。”
7年意味着什么?中学物理课上,大家都学过摩尔定律吧,“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7年下来,已经落后4、5代了,还怎么追赶?
今天很多人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芯片产业?眼光不行啊。看看现在一年光进口芯片就要花掉2000亿美金,比买石油都贵。
不是没有追赶,只是技术本来就是人家的,老一辈成长起来的科学老人们,无论如何奉献,都难以逾越科技鸿沟。一如当时的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在回忆录中所说,砸锅卖铁也要搞好芯片,“可那时我对即将遇到的风浪和危难的估计都是远远不足的。”
芯片产业的曙光,终究要等待七八十年代的后期之秀们,他们不仅求学海外,多年的定居工作,更让他们的经验值猛增,熟知芯片产业最前沿的科技。
2000年,我们的芯片技术停滞期,0.5微米的瓶颈似乎难以逾越。
这一年,中芯国际来了。
张汝京似乎失去了事业上的一切,好在,他的影响力正隆。
带着筹集的10亿美元,还有跟随他一同来到大陆的400位精尖人才。
在上海的张江新区,中芯国际建厂的路上,一路绿灯。
从建厂选址、打桩、试生产,仅用了13个月,一个世界级项目诞生,并且一举生产出了0.25微米的晶圆,良品率比肩日本同行,到了2004年,中芯国际在半导体厂商中成为世界三甲。
所有人都将其视为一个奇迹,很快,中芯国际成为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企业。
可技术进步,向来不被对手允许。
如同《三体》中外星文明锁死地球科技,台积电再次对中芯国际出手。
中芯国际扩张中招募了众多台积电高管,这给了对方起诉中芯窃取商业机密的借口。
台积电连续两次起诉,第一次张汝京妥协了,支付1.75亿美金,并将所有技术交给第三方托管,台积电可以自由审查这些技术。
一年后,台积电再次翻脸,在美国再次起诉,追加2亿美金,外加一成股份,还有最苛刻的条件。
2009年,张汝京再次失去了一手创办的企业。
辞职的几个月前,张汝京还在为争取到32纳米的技术授权激动,因为中芯国际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未来的收益可想而知。
主心骨的突然离开,中芯国际难以避免的内部动乱,使得在冲击更高技术标准上的脚步放缓了。
万幸的是,更年轻的继任者们不乏精英人才,局面稳定后,方寸之间的技术壁垒被一点点突破,内地的芯片技术,从微米进入纳米,中芯国际成为最可能碰触世界最高标准的内地企业。
后继者的故事,从40纳米一路追赶到14纳米,正在极力追赶着台积电的技术巅峰。
中芯的奇迹依然在继续。
如今想想过去中兴的被制裁风波,再看看眼下华为的遭遇,就知道一个小小的芯片,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也就知道中芯国际承载了多少期盼。
《张汝京:“芯”的征程》财经人物周刊
《中国集成电路68年:起家、落后到奋起》IT时代网
《张汝京“布局”中芯》国际在线
《受美国对华制裁影响?台积电确认断供华为》北晚新视觉
《“半导体第一股”比茅台更珍贵?》华尔街见闻
《中芯国际:华为最关键的友军》界面新闻
《苗军:打造中国IC设计的专业特色园区》人民网
《集成电路发展简史:光耀之路》凤凰网商业
《“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陈芳、董瑞丰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