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些年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无论是在网络环境,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每每发生一件大事,最先占据舆论焦点的,往往不是事实真相,而是那些更能引起我们共鸣的情绪。
要想辨别是非,做一个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的人越来越难。
就像两年前一对夫妇在游泳馆和13岁的男孩产生争执,丈夫殴打男孩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两人成为众矢之的,妻子最终因难以承受舆论压力而自杀。
然而,后来才知道是男孩对妻子做了不雅行为,在拒绝道歉后,孩子的家长还曾殴打妻子,并到其工作单位进行骚扰。
但疯传的视频,却把这一复杂的经过简化成“成人打孩子”,以此挑拨大众敏感的神经。
如今,我们可能就处在这样一个后真相时代, 相比事实,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在情感上相信的“事实” 。“成人打孩子”一事,正好就激起了网络的情绪。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被蒙蔽;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而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又像一个巨大的回音室,无论我们相信的是什么,都能找到类似的声音,所以便也有了继续附和下去的勇气。殊不知,正是这一句句附和,杀人于无形。
2
或许,你会觉得这种被情绪裹挟的舆论场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正在一点一滴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长期浸淫在“情绪太多、事实太少”的舆论场里,我们的理性容易“屈服”于感性。而每一次情绪化的表达,又能在网上找到回音。
慢慢地,我们就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被迎合中,逐渐钝化,失去了对社会正常的感知。
就像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35岁似乎成了职场上一道难以跨越的坎:招聘需求上明确要求只招35岁以下的员工、34岁以上的工程师遭遇劝退潮、高管中年失业开网约车……
每每曝出类似的消息,我们都容易陷入到焦虑与恐慌当中。哪怕有的人离35岁还很遥远,依然会在“中年危机”的情绪裹挟下,过不好当下。
但如果我们从情绪的漩涡中跳出来,稍微查找一下资料,就会发现,35岁-44岁的失业率,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招聘网站上不招35岁以上的员工,其实或许只是随着人脉的拓展,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往往更倾向于通过内推和猎头来跳槽。
你看,如果我们只是在自己的回音室里,附和这些情绪化的表达,不在意事情背后的真相,那我们就容易认定35岁失业是职场常态,误把频繁曝出的“个案”当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而被焦虑影响了正常生活。
当我们跳出情绪旋涡,开始理性思考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培养与自己年龄相匹配的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所以,不要以为被情绪遮蔽了真相的舆论场离你很远,其实它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你的认知和行为。
3
那我们要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独立思考、理性表达呢?或许可以向身处舆论中心的评论员们学习。
常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早已练就了拆解复杂事情的逻辑能力。而这一能力,也是我们在情绪化的当下,理性表达、独立思考的关键。
就像在2016年,杨改兰杀死4个亲生孩子后服毒自杀,惊动全网,很多人认为是贫穷与绝望,才酿成了杨改兰的惨剧。
而《新京报》评论员佘宗明在文章中犀利地指出其中致命的逻辑缺环,认为 社会容不下杨改兰及其孩子或许是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可以杀子,这其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 。
轻佻地用杨改兰遭际的悲剧性,去消解她“杀子”做法的悲剧性。因为杨改兰是蝼蚁,她为穷所迫,所以蝼蚁就可以挥刀向更弱的蝼蚁?荒唐。理顺了其中的逻辑,我们就会发现,杀害孩子是无论如何不可为之,也无法被原谅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
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让佘宗明看到了事情背后的逻辑漏洞,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未曾想到的角度。
如果我们也像评论员一样,在面对嘈杂的信息时,能收集相应的数据和事实,再运用强大的逻辑思维进行巧妙地推论,或许:
当你看到“35岁中年危机”的消息时,不会轻易被文章焦虑的情绪所感染,而是发现“文章以偏概全”的逻辑漏洞。
当你要写公众号文章,评论“有人用‘拿高薪’、‘开豪车’等事来否定某一领域专家的学术成果”时,你知道他们不过是无法提出有力的论述转而进行人身攻击,来使大众质疑专家的专业性。于是,你的文章更容易从千篇一律的观点中,脱颖而出。
你会发现以前面对各种舆论事件时,你只是在看表面,被各方情绪牵着走。如今你能看到整个事件的骨骼、肌理和脉络,当事人藏在观点里的任何一丝谬误都无所遁形。
4
而想要像评论员一样思考、表达,你需要跟随好老师,通过写评论,不断练习这种逻辑思维。
去年,南方周末耗时三个月倾力打造的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获得了7000多名学员的好评,当时有学员就提出能否也教教他们写评论。
于是我们今年邀请了七位媒体一线评论员,耗时三月,为大家奉上了这门评论写作课——《如何表达一个观点》,从五方面来教你写评论。
第一步,找到一个好选题、好角度。
《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海华把17年评论编辑经验融合其中,帮助你打破认知局限,找到独家选题和角度、写出独家评论。
第二步,用高势能论据冲击别人的成见。
你要比受众懂得更多,要比算法更有知识背景,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把法律人抽丝剥茧式的论据收集方式全部倾囊相授,帮你搜集、锤炼、表达好论据。
第三步,练成别人杠不赢的强逻辑。
评论无逻辑不立,有了强逻辑,评论才能“怼”得过喷子,“杠”得赢杠精。《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佘宗明将带你掌握逻辑的深度和厚度。
第四步,搭建一个有灵魂的结构。
结构是评论的灵魂,《南方周末》评论部副主任陈斌将教你用结构化思维在大脑里把评论写出来,再借助让人欲罢不能的文本结构,让你的观点深入人心。
第五步,写出有共鸣感的文章。
评论里的情感力量不容忽视,《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将带你一起,让评论情理兼备,准确又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五节正课,我们还很荣幸地邀到了两位嘉宾提供“加餐”:
一位是原《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一位是财经作家、“叶檀财经”创始人叶檀,他们将在加餐课里分享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评论员以及如何构建评论员的专业视野。
信息洪流滚滚而来,我们的微博、公号、论坛写作……都离不开理性表达的技能。这是一个鼓励表达观点的年代,我们这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只有硬核逻辑和精准表达。
加入我们吧,在情绪遮蔽了真相的漩涡中,做一个理性表达的独立思考者!
七位活跃在一线的评论员、作家
十数年评论写作经验首次倾囊相授
7月14日起,每周一更新
早鸟价最后一天!
原价299元
限时优惠价199元
7月14日-16日购买的学员
享受早鸟价159元!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订阅课程
课程特点
特别福利
一、22节正课,2节加餐课,600+分钟沉浸式学习!
5位一线评论员,将用22节课的时间(每节时长约20-30分钟),帮你搭建评论写作的知识体系;更有嘉宾秦朔、叶檀加餐分享,干货不断!
本课程为付费音频课程,不设社群服务。2020年7月14日起,每周一课程在小鹅通平台更新,可反复回听,支持手机和电脑微信端学习。
二、一线评论员亲自点评作业,传授实战经验!
课程更新完毕后,我们将上架课后作业。学员按作业要求在8月24日前,将作业提交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讲师将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具体作业要求,敬请关注课程页更新。
三、随课更新预习资料包,高效打捞课程干货
每个模块开课前,将同步上架预习资料包(包括PPT、思维导图、讲师推荐书单等),资料包网盘链接将在课程页持续更新。
四、特别福利!8月7日前购课即可获赠实体图书!
凡是在8月7日前购买【南方周末评论写作实战课】线上课程的学员,均可获赠《南方周末》年度精选文丛一本!(随机发货,购课前请务必填写准确邮寄信息,保持通讯畅通确保物流派送。)
关于课程疑惑,可咨询客服小皮(微信:nfzm-shuyuan)了解。
备注:本课程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可反复回听,但无法退订、转让,敬请理解。
适合人群
有志于新闻行业的媒体人
从找选题到落地表达,帮你系统搭建写作知识体系
想拥有业务优势的职场人
结构化思维、情理兼备的表达技巧,帮你轻松搞定职场沟通难题
面临升学考、公考的备考人
一套严密的观点表达逻辑,让你轻松备考拿高分
想理性表达的每一个人
学会冷静思考,在后真相时代为你提供生活指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订阅课程
(本文为推广信息,文中照片均为冯飞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