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1张图片

来源 | AR圈子

最近听到了一阵风,TeamViewer收购了Ubimax。

TeamViewer收购Ubimax的背后,或许并不仅仅只是一桩简单的收购案,更深层次的是对AR+IoT这个未来方向的深度探索,并且从Ubimax的身上我们能够读到很多东西。

根据爆出来的消息,Teamviewer收购Ubimax意在扩大其在增强现实和物联网领域产品的销售。该交易有望在第三季度完成。本次收购的交易价格为1.365亿欧元,包括8580万欧元现金,剩余部分则转换为股权收购。Ubimax创始人将获得1070931股新TeamViewer股票,这部分股票锁定期为3年。

其实这个事情好多天之前就有点苗头了,不过到最近才爆出具体金额。

这个收购,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感冒,但对于XR圈的人来说,是有足够重大的意义。

可能对于国内的小伙伴来说,TeamViewer要比Ubimax熟悉的多。

毕竟在疫情期间,除了腾讯会议、钉钉、ZOOM等产品,TeamViewer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小伙伴并不了解什么是TeamViever,那么我们先来做个基本的科普。

TeamViewer

TeamViewer是一家德国公司,成立于2005年,基于云的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在全球实现在线远程支持和协作。连接设备数达到20亿,能够做到4500万台设备同时在线,并且由于面对全球用户,TeamViewer团队支持30多种语言。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2张图片

TeamViewer老哥在「远程」这件事上做了15年了。

在「远程」的基础上,TeamViewer主打的功能有如下几个:基本的远程支持,基于公司或组织的SaaS服务,IoT远程监控,基于智能眼镜的AR远程支持以及用Servicecamp创建服务台管理和远程连接一体化解决方案。

说白了,核心就俩字:远程。

Ubimax

可能TeamViewer对于大家还稍微熟悉一点,Ubimax就根本不知是何方神圣了。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3张图片

Ubimax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德国公司,slogan是成为工业可穿戴式计算解决方案的市场领导者,在此轮被收购前,Ubimax分别在2016年和2020年有过两轮融资,并且在2019年10月还收购了基于增强现实(AR)的远程支持解决方案的售后服务ESSERT Digital。

Ubimax的解决方案一共有四大部分:xPick:主要是提供物流方面的解决方案,即数字化物流流程;xMake:数字化制造流程,降本增效,减少错误;xPick:数字化方式的检查和维护提升数据使用效率;xAssist:服务于售后服务,即基于AR的远程支持。

而Ubimax被收购,则是迄今为止AR行业金额最大的收购案了。

在远程领域做了15年的老大哥TeamViewer为什么要花如此巨额来收购一个AR领域的初创公司?

其实在这之前,TeamViewer主要服务于传统C端及B端的客户。

但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次收购中,TeamViewer明确表示出了收购的意图:优势互补布局AR/IoT市场。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4张图片

传统的B端与工业B端不是一个概念,工业B端的业务其实更难搞定。TeamViewer也缺乏在AR+IoT方面的基因。而收购一个专业深耕于AR/IoT领域的团队,能够快速补齐短板,进而抓住风口。

话说回来,在2020年,疫情充斥全球的现状下,Ubimax被收购的这件事,不止是给我意外和震惊,更多的是思考。

Ubimax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你可能会说,上面不都说了Ubimax的情况了么?为啥又要问一遍这个问题?

在这里,「什么样」的公司,并不只是我们表面上所说的东西。

把Ubimax解剖来看,我们会发现,它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的高科技,没有AI,只是一个做AR工业软件平台的公司。

但是它所惊艳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很实际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支持基本上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主流智能眼镜,如Google Glass、Vuzix、Epson、Hololens以及已经是过去时的Meta及Sony,并且支持各类辅助硬件;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5张图片

2、包括WS kunststoff-service、BMW、DHL、三星、埃森哲、MAN、Netze BW、BENTELER、SICK sensor intlligence、Toyota、DM、RICOH、GC GRUPPE、CLEANERGY、TZI、大众等全球200多家知名企业在内均是Ubimax的忠实用户;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6张图片

3、全球员工不超过100人;

4、2016年获得600万美元融资,2020年获得B轮融资,是同一个投资方。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Ubimax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它不神秘,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科技。但是它真正为全球这两百多家公司解决了某种需求,有利于公司的生产运营。

Ubimax是一家「务实」的公司。

这种「务实」,对于国内外AR创业公司来说,少见。

在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国内,无论是政府的招商引资,还是投资人去考察某个公司,都会特别看重公司本身硬件或AI等技术相关的硬指标。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7张图片

但真有技术就彻底无敌,而没有技术就一定没有任何可能了吗?

或许Ubimax能够反驳这样的观点。

此外,YC中国创始人陆奇曾说过:“我建议中国的读者,特别是创业者,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在技术驱动浪潮的早期。回顾历史,在互联网时代早期,谷歌、亚马逊和脸书等成功的企业,都曾在早期专注于商业模式并持续进行创新,从而确立了市场的领先地位。今天,我们处在另一个浪潮——人工智能的早期,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带来更大的机遇。”

我们并不是反对技术,而是反对唯技术论。

陆奇还表示,真正的大机会是由技术驱动的。我们需要提高深刻理解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对技术的长期发展保持高度敏锐。

并不反对做类似于AI等尖端技术的研究,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再好的商业模式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从Ubimax的案例中,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说,或许值得思考:真的只有所谓有尖端技术的公司值得投资吗?或许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Ubimax所带来的启示

那么对于AR领域的创业者来说,Ubimax被收购及Ubimax本身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之前我有总结道近十年国内AR的发展情况,结合增强现实AMC模型可以得知,目前全球范围内的AR发展仍然处于艰苦的早期,并非是对这个行业过于悲观。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8张图片

这么多年以来,有很多人离开了这个领域另求发展,也有人在苦苦坚持。尽管经历过Magic Leap、Daqri等大公司的负面新闻,但实际上AR行业是在发展的越来越好的。而AR也必定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那么继「Ubimax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后,新的问题来了。在我国重度参与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下,为什么国内企业对于AR的接受度并不如国外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微软还是Ubimax还是Google,它们都有为国际知名大企业服务。

并且这个「服务」是一直伴随着微软/Ubimax/Google等公司在AR领域的发展,持续性存在于这些公司的。

这么看来,似乎国外有某种刚需,一定要使用AR解决这个刚需,达到某个目标。实际上反过来也就是上面所说的Ubimax为这两百多家公司真正解决了某种需求。

这里涉及到制造业的一些问题。我们知道近年来,各制造业开始逐渐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常见的,我们能看到很多衣服、日用品可能是柬埔寨等地生产的。

因为这些地方有着还远未挖掘的劳动力红利、人力资本红利及市场红利,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彻底进行之前,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但是制造业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土生产,即便是欧美本土,也是存在有大量的制造业的,尤其是美国目前在进行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更是如此。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9张图片

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资本家来说,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在东南亚花一块钱能搞定的事情到本国来可能要花一百块,那么该如何去尽量减少高昂的用人成本呢?

那就只能通过科技来提升效率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欧美等国的企业非常乐于尝试这种新科技。

那么反观国内,AR的落地与应用,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国企为代表的体制内企业或组织;第二种,则是和欧美企业类似的民营企业。

第一种,以国企为例,其实在行业做久了,我们就会知道,一般来说,国企做新科技项目,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工程」,而这种「工程」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即使国企有钱,并且现实是我们绝大多数拿到的可落地项目,都是来自于国企等体制内组织,但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工程」并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种,民营企业。为什么说“和欧美企业类似”,因为相比欧美企业来说,我国民营企业家并不存在降本增效的“刚需”。相比于欧美企业用智能眼镜替代传统工作方式所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提升,国内制造业恐怕一时半会还见不到这种投资了智能眼镜就能节省多少人力成本的情况。

说得更直白一点,AR是一种前沿科技的尝试。对于国外资本家来说,可能是雪中送炭的尝试,而国内更像是锦上添花的尝试。

有人说疫情。

Ubimax在今年5月份有融资,并且在两个月之后被远程大哥TeamViewer收购。

国内因为严防严控疫情,所以能够以最快速度抗疫并且逐步复工复产,但即便如此,我们看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东北、北京及现在的新疆都不约而同的再次爆发。并且全球疫情的严峻程度已经远超最开始我们对于疫情的认知。再过两月进入秋冬季,又是各类常见流感的爆发期,这种长期抗疫持续到2021年可能都不是问题。在新冠病毒还没有彻底被解决之前,或许远程办公或会被加速倒逼成为一个趋势。

实际上在年初新冠刚爆发的时候,行业里就有人在呐喊说AR在疫情期间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国内的AR行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因为疫情的倒逼发展的那么好,而且部分AR公司能不能活下去还是个大大的问题。

为什么?

相比于英国当局因新冠号召民众在家办公,数百万民众乖乖在家上网,四大移动网络全部宕机的悲剧,国内的服务器对付区区几百万人的同时上网,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内移动互联网软硬设施足够成熟,各大厂家的主流设备搭载优秀的在线协同工具,不要说TeamViwer,腾讯会议、钉钉、ZOOM流畅开会都是小case。

AR 圈最大收购案 Ubimax 10 亿“卖身”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_第10张图片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用一个还远不成熟的AR眼镜?

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相比于国外来说,还没有那么刚性的需求。因此AR现在还只能算作是一个小众又冷门的领域。

但TeamViewer收购Ubimax告诉了我们几点。

1、AR+IoT必定是未来。

2、做一个「务实」的AR公司远比做一个「营销」的AR公司要好上千百倍,这点可以参考Ubimax对比之下的Magic Leap和Daqri。

3、对投资人:并非所有拥有以AI为首的尖端技术的公司就有价值,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并且有正确的商业模式可能更具颠覆性。

但什么是「正确的」商业模式,我们或许不得而知。

甚至可以说,技术在不同的土地上,能开出不同的花朵。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国内与国外的移动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所以在面对一种新技术时,我们需要去结合实际环境深度考量行业里的公司,是否有爆发增长的可能性,而非唯技术论或将国外的考量标准直接套用到国内。

新技术赋予时代新机会,如何利用新技术在国内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可能需要更多深思与实践。

更多精彩推荐
☞斯坦福教授亲自上课!字节跳动夏令营超硬核课程&实践项目等你来战
☞乘风破浪的 SQL
☞谷歌教父传奇:跳级读博士、大学共同创立 Google ,规定工程师 25% 时间思考创意
☞万亿美元软件浪潮来临,开发者是核心!
☞台积电9月14日断供华为:中国“芯”的坎坷之路
☞员工导致Twitter陷入史诗级加密黑客风暴?官方回应来了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编程语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