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的显著。老师们也努力践行着“教学合一”。今天看到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禁反思:教与学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做”!
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
学生所学是人生之道,即生存之道、生活之道。
教育,不是为了养一群圈养的金丝雀取悦自己,也不是为了驯养一群学舌的鹦鹉重复机械的话语,而是回归自然,天高任鸟飞!
说菩萨可普度众生,那是因为真佛首先能自渡,之余才能渡人。而泥菩萨过江自身尚且难保,又何以渡人?
我们的教与学同样如此。若自己对待事物都只是一知半解的,试问何以明说与人?
“为教而学”好比要分予他人水,那么首先得为自己储蓄足够的水才行。教,是给予;学,是储备。
(读陶先生《以教人者教己》“‘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小感)
我们一直在说“课改”,那么课改到底是“改”什么?就是改形式吗?只是为了让死气沉沉的课堂看似热闹起来吗?不!我们要改的不单单是形式,更在内涵。那么内涵是什么?内涵是老师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从而让自己的角色顺利过渡转换。
课改,在某些人看来,是解放老师,是对老师的一种纵容。这是不对的。课改,需要我们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则处于引领的位置。这不是对老师的纵容,而是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昨天读《以教人者教己》中说的:“‘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一样。
教育,之所以要推行“课改”,意在改变曲解固化的“学生”。“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真正教会了学生“学”的本领,才能达到“社会即学校”,做到如此了,我们才真正做到了“学校即社会”。
(今日读陶先生《生活即教育》:
“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小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饭,是人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却不是生命里的唯一。吃饭,是为了有个强健的体魄去工作,去生活,而不是坐享其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
(今日读《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一个学校要想培养双手万能的学生,自然要多备用的书,少备吃的书,而吃的书中尤须肃清一切乌烟瘴气的书”小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楷模称之为范。师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者,方可称之为“师范”。
师范教育,是教会学生会变从而去教会其他人变。
不懂变通,与行尸走肉无异,只是机械化地重复。
变,绝非一时兴起,也非想一出是一出。“万变不离其宗”。所谓的“宗”,便是“终”,是最终预期的走向,是结果,是目的。
常说教育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最终都是为了“得”而做的铺垫。条条道路通罗马,而在每条路上收获的必有所不同。不曾有过所有的路,便不能大言不惭地妄下断言谁为“之最”。
(今日读《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小感。)
真正的变,是由内而外的,而绝非简单的改头换面,旧酒装新壶。
人,之所以为人,那是因为人有思想,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因而比飞禽、走兽、花木、器皿、昆虫要复杂得多得多。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
真正的成功的变,是融入!是纵然有千百个不协调却总能找到核心的共通点,从而逐渐渗透到可以忽略先前的诸多“不适”。
(今日读陶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您若变成小孩子,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若是变飞禽、走兽、花木、器皿、昆虫之类,却就连身子滚去了。但变人物,却只是头脸变了,身子变不过来,果然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小感。)
所有人都在慨叹:现在的教育太难了!曾经,中国的发展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各个击破,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然而,放眼当下教育,俨然走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
教育体制的改革,倡导以先进的“未来教育”模式引领中国教育。于是,教育人们,尤其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人们,一方面依靠着仅有的“小米+步枪”摸索前行,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保管不便于打“游击战”的“坦克、大炮”——这是统一的标配。
未来,只会一路向前,这是大势之趋。所谓:不适应社会者,必遭社会所淘汰。于是,一纸令下,全国齐步前行。腿长者,仗着先天优势,轻松迈步;腿短者,拼尽全力,想方设法地也要与之同步,即便是无奈安装“假肢”。
教育,不难,生活处处是教育;教育,很难,难在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难在我们明知有太多的不公,还要努力要求绝对的公平。这就好比:本身只有蒸汽机车的配置,却要求与高铁齐头并进一般。
蒸汽机车,也曾是十九世纪人们最引以为傲的发明。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蒸汽机车逐步改良后便有了绿皮火车,有了空调车,有了动车、高铁。以后,或许还会有更快、更稳、更舒适的铁路交通工具,然而这一切都是拥有了蒸汽机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得。我们可以歌颂当下甚至未来的科技,但不代表曾经的创举便是一文不值的“伪科技”。
蒸汽机车终有一天会改良成为高铁的模样,这只是时间问题。
(今日读《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小感)
教育与生活本就为一体。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而这些工具绝非摆设,而是生活所需的工具。
只有将教育真正融入生活,教学做合一,这才是教育的终极。
进步,往往就是因为有了磨擦,有了矛盾,才能有前行的可能。
(今日读《教育的新生》:
“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磨擦”小感。)
世上最昂贵的东西都是最便宜的。因为是无价的,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好比空气,好比最纯、最真的爱情。
最纯粹的教育,也是应该如此。在真正的教育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平等的只是我们的分工量做不到完全的均等而已。
资源共享,是人类得以存活、繁衍的法宝。教育同样当如此。(今日读《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空气是不要钱的,人人可以自由呼吸,教育也就不能以金钱做买卖,人人可以自由享受。”小感)
【勇气读书会】第40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个人所站的位置不同,思考的范畴自会有所不同。然,不论是何地位,不论从事何事,“自省”,当是人人皆当为之。只有不断的“省”,审视自身,越是全面,进步才有可能越大。不思何来进取?思,绝非不切实际的妄想,而是为进取而思,为提升而思。
(今日读《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