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莫须有”谈起
1141年12月29日,岳飞被杀,罪名是谋反。
岳飞死后,韩世忠质疑秦桧,岳飞谋反究竟有何证据。
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须有”的解释有好多种,可能有,应该有,必须有,等等。
但历来这些对莫须有的解释都走入了歧途。
莫:不,否定的意思;须:必须;莫须有:不需要有理由吧?!
秦桧的意思是说,岳飞必须死,杀他还需要理由?压根就不需要理由!
这才是莫须有的本意。莫须有不是什么可能有或应该有之类模棱两可的话,而是非常明确的拒绝(不需要证据)和否定(也不需要理由)。
那为何秦桧敢如此强硬的肯定杀岳飞不需要理由,答案只有一个: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一个“莫”字透出了历史的玄机:
杀岳飞者,宋高宗赵构也!
(二)奸相的另一面
在讨论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前,我们可以先聊下秦桧。
秦桧已经是奸臣的代称了,这一点我从来没有翻案的打算。但生活经验及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人性深刻而复杂,一个词不足以概括一个人,秦桧其人奸则奸矣,但在不那么奸的时候还颇出人意料。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金人掳去徽钦二帝,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张邦昌固然不干也不敢,但大宋群臣却莫敢反对,除了御史马伸。
御史马伸联络群臣,义正言辞的要求一起上书,仍立赵氏皇族为帝,这时,响应他的只有一个人:秦桧。
两天后,秦桧就被金人逮搏了,与此同时张邦昌也绝食了。
当然,最后张邦昌还是被立为帝了,但是金兵一退,他就退位了。赵构后来还封他为太保、郡王,不过,他后来还是被杀了,却与当皇帝无关,当然也可说有关,因为他被杀的罪名是与徽宗的某嫔妃关系暧昧。
1127年,秦桧被金人逮捕并带往北方,1130年,秦桧举家回到南宋。
秦桧回到南宋,得到抗金领袖李纲的称赞,也得到同时代人陆游的支持。
但南归之后的秦桧就开始了他的专权邀宠之路。1141年,秦桧害死岳飞,《宋史奸臣传》载原因是岳飞屡言和议失计,妄论国本(立太子),秦桧必欲杀之,诬陷岳飞自言和太祖一样,三十岁即为官节度使。
最先审问岳飞的是何铸和周三畏,两人审来审去,什么也没有审出来。何铸告诉秦桧,岳飞是冤案。秦桧明确回答,此上意也。
何铸和周三畏审岳飞不力,换万俟卨上。万俟卨按秦桧的意图审出了结果,但他给岳云的判决是流放,奏报赵构,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三人一起斩首。
岳飞被害后,有人煽风点火,怂恿秦桧斩草除根,秦桧反倒出钱接济岳飞的子孙。
这让人大跌眼镜。
明代文征明有一首词道出了个中关键: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秦桧与岳飞是政见不合,岳飞影响了秦桧的专权,但要因此而杀一封疆大吏,秦桧还没有那个能耐。杀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不过是逢其欲,两人各有各的需求,合在一起狼狈为奸。
(三)赵构的恐惧
岳飞一案是诏狱,是皇帝亲自下令办的案件,案件运行的每一步及结果,都要报皇帝裁决的,对岳云判决的更改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赵构为什么一心要置岳飞父子于死地呢?
推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帝位。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岳飞口口声声要把二圣迎回来,迎回二圣高宗怎么办?所以,岳飞一路平叛,赵构是支持的;金军南渡黄河,岳飞把金军赶走,赵构也是支持的;但当岳飞要北渡黄河迎回二圣的时候,这个就不能支持了。
或支持或反对,都与帝位这个核心问题有关。平叛抗金有助于巩固帝位,必须支持,北上迎回二圣会威胁帝位,必须杀之。
杀岳飞两月之后,宋金议和,其中一条约定是归还徽宗的灵柩及高宗赵构的生母,有关钦宗的事,提都没人提。(之前有一个叫陈东的太学士提了一下,赵构二话不说,直接杀了)
其他原因如防范大臣啊、杀鸡敬猴啊等等,与皇位这个核心问题比起来,就太小儿科了。(至于立太子及妄比太祖,这是秦桧的角度及诬陷,并非赵构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岳飞谋反的证据)
秦桧死后,赵构曾为一些人平反,不少大臣上疏要求为岳飞平反,但赵构始终不理,由此也可见赵构对岳飞的态度。
(四)岳飞与赵构的困局
单论岳飞,死的冤。可从赵构的角度看,岳飞又必须死。
作为岳飞来说,统兵大帅,能征善战;作为臣子,必须救回自己的皇帝,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要他和其他人一样,迎合赵构之心,闭嘴不提徽钦之事,他做不到。如果他也这样做了,他就不再是岳飞。
作为赵构来说,皇帝宝座只有一个,别人坐了自己就没了,于己而言,这个帝位必须守住,一点儿都不能让步。并且,谁敢做出有可能威胁这个座位的举动,都必须收拾他。
所以,把岳飞和赵构合在一起看,这就是一个困局。
那么这个困局有人能解吗?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困局少见,但遇到了都非常棘手。
有哪些人遇上了呢?有屈原、廉蔺、于谦,且看他们如何应对。
(五)历史上的局
战国时,楚怀王听信张仪,与秦昭王会于武关,直接被秦人捉住囚禁。楚怀王之子顷襄王立,屈原也同样叫嚣着要迎回怀王,立即就被流放了,后自沉于汩罗江。
屈原是简版的岳飞,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确切做出什么事。
秦惠王玩了这一手,传之后人,赢政也试了一回。
秦赵渑池会,赵王有被扣为人质的危险,廉颇与蔺相如商议,如果赵王被扣,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王也同意了。秦王见赵国有所准备,就没有大动干戈。
但廉颇和蔺相始商议的这一诀窍却是破这一招的不二法门,一千多年后,被于谦成功实施了。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与蒙古瓦剌也先作战被俘,史称土木堡事变。于谦领群臣联合皇太后立朱祁镇弟弟朱祁钰即帝位,是为明代宗,以使也先不能以当今皇帝作为谈判筹码而要挟。
也先后来确实这样做了,带着朱祁镇叩城邀赎,但因明有准备,没占到便宜。
于谦升兵部尚书,积极备战瓦剌,也先连吃败仗,就退兵了。
1450年,也先见预料中的明朝内乱并没有发生,无利可图就放回了太上皇朱祁镇。
历史总是往前走。也先这一手就比当年的金高明的多。抓了皇帝有用,就奇货可居,无用立马就放了,放了说不定更有用,何必养着浪费粮食呢。
也先放回朱祁镇,朱祁钰接不接是个难题,于谦建议,接了为是,于是朱祁镇得以回明。
1457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不甘寂寞,复辟了,立即拿于谦下狱。石亨判于谦谋逆,朱祁镇不忍。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师出无名。于谦就被杀了。
当初,朱祁钰不愿即帝位。于谦说,这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个人。后来,朱祁珏也不愿接朱祁镇,于谦说,皇位已定,不会再有更改,情理上应当接回来,如果他真有什么诡计,我们也会有说法的。
可见,接回老皇会发生什么事,于谦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临死前,于谦非常平静,虽在狱中,仍然将朝堂上发生的事看的一清二楚。
岳飞和于谦简直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的两种模版,岳飞是失败了的于谦,于谦是成功了的岳飞。
但二人之结局殊无分别。岳飞死于新皇之手,于谦死于老皇之手。
(六)破不了的局
一个国家不能同时存在两个皇帝,这是一个破不了的局。
皇帝要求臣子只能对他一个人忠心,帝位比江山更重要,即使残了江山,也要保有帝位。如果复了江山却威胁了帝位,也不能留他。这也是一个破不了的局。
秦桧是奸臣,却未必能一人当起害死岳飞的罪名。赵构必欲置岳飞于死地,也实因身陷局中。
岳飞必欲迎回二圣,迎回二圣又如何呢?岳飞肯定不会有让二圣再当皇帝的想法,他想必是和于谦的看法一样的,天位已定,宁复有他哉。可是徽宗不理政事还好,若是钦宗想有所作为一旦复辟,会认为岳飞有功而留下他吗?只怕不会,也一定是杀了他才能正名吧。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附录中提到了对历史的显微镜观点和望远镜观点,并解释了大历史观,认为要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去评估一个事件的意义,一个时代中某一个体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岳飞死的冤。
用显微镜的眼光看,秦桧想杀他,赵构必杀他,于是秦桧迎合赵构之意害死了岳飞。
用望远镜的眼光看,那是一个他破不了的局。即使赵构不昏庸,如明代宗朱祁钰信任于谦一样信任岳飞,他也破不了那个局。
秦桧固然奸侫,但有无秦桧,赵构都会杀了岳飞。赵构固然不肖,然他再贤明,面对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帝位的潜在时刻,也一定不会留情。
嗯,那你以为呢?
敬请期待:岳飞需要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完)
鸣谢
《宋史-岳飞传》
《宋史-奸臣传》
《明史-于谦传》
《史记-屈原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风流南宋》,易中天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