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powered by 财付通

过年这些天,微信红包都被玩坏了。所有的互联网新闻、公众账号、各类大牛等等等,无一不在讨论这个应节的产品。从互联网爱好者的角度,记录一些自己对产品的体验及看法。

体验

  • 发出的红包


    微信红包——powered by 财付通_第1张图片

面向三个群发红包,三个群均是临时建立,分别是密友、家人和同事。平均金额大约¥3,只是小打小闹。发出一共26个红包,共花费¥75。有3个红包未被领取。

  • 收到的红包


    微信红包——powered by 财付通_第2张图片

    收到5个红包,共¥26.77,平均每个红包¥5.354。

根据来自腾讯官方的数据:

除夕到大年初一16点,参与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有9412个红包被领取。高峰时段出现在除夕夜零点时分,前5分钟内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其中12.1万个红包被领取。群红包发放最常见金额是100元,抢到10元到50元的好友超5分之一。

以及财付通官方截至除夕的数据:

平均每个红包:10.7元
抢了最多红包的人:869个
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总人数:482万
最高峰出现:1月30日(除夕夜)
瞬间峰值:2.5万个红包被拆开

现象和分析

数据摆在那,靠不靠谱另说,不排除腾讯官方数据有一定保留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微信红包确实是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病毒营销的效果,从充斥于各大网站的分析就可知。但在我来看,红包并没有普及到「从7岁到70岁都在抢」的程度,甚至在除「互联网」的年轻人中,都并未形成趋势。
我的环境:二线沿海城市工作,内陆省会城市家乡。

  • 发给同事的红包中,大部分人不能理解「红包」的含义。不认为收到的金额是现金,更不会跟用银行卡来体现相联系。只认为这是一个游戏。
  • 有人认为收到的“钱”并非某个人所发,而是由微信提供。
  • 群的人数都大于等于红包数,但并不是每个红包都被领取。所以有人并不知道怎么领红包。
  • 不知道收到红包的钱能用来做什么。认为可能可以充话费,充Q币等等。
  • 收红包时有人反馈多次无法打开。
  • 发出去的红包并没有形成较好的延续性,即在我发红包的群里,并没有人传递下去地再发红包给我。
  • 多个同学表示,过年并没有玩微信红包。

微信红包的引导做得不够,如果这是一个游戏的话,缺少了「新手引导」。如果不是看知乎,我也不知道有新年红包可以玩。加入一个引导的过程,告诉大家“新年红包”是个什么东西,效果会好得多。
提现的功能不太友好。如果新年红包的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绑定银行卡的数量的话,通过提现的引导,来教育用户绑定银行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只要一丁点的麻烦,就可能失去大批的用户,可是这个老提示“系统繁忙”的界面,看上去一点也不用心。
最让我惊异的是居然问了好些个中学同学,都没有掺和新年红包。问的样本还比较正常,也是平常比较“潮”的年轻人,也有从其他工作的一线城市回家过年的人。所以啊,就不能弹个新年红包的推送消息吗?其实挺应时应景,也不会太骚扰用户的吧。
所以,参与其中的人,很容易把现象夸大。
微信新年红包确实是一个漂亮的小产品,眼前一亮的好玩。但一旦被过分解读了它的意义,似乎就让这样一个产品去背负了太多东西,也就不那么有趣了。

未来的问题

  • “老是系统繁忙”被吐槽到死了,所以现在在微信的界面里仍然看不到财付通的影子,张小龙说不信任财付通,确实有他的道理。
  • 新绑定银行卡的用户,下一次会怎么这种绑定来实现支付。如果只是刷漂亮了绑定银行卡人数的kpi,是不是有些浪费了这样的机遇。
  • 支付宝的移动端和微信的移动端明明就可以侧重不同的东西,同样的功能,做成最能发挥自己产品特质的样子就最棒了。

至于红包能不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拉动普及移动支付,我也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就算为了提现而绑定了银行卡的人,下一次勾动他使用支付的场景,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需求呢?


吐槽一下财付通的运通虚拟卡,疑似被盗刷,200+的余额被支付到americanexpress,我却没有支付网站的账号。客服完全不能解决,只能记录问题,拭目以待后续。
所以还好是200,再多一些的话是不是就值得把某人移出黑名单了,盒盒盒
-EOF-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红包——powered by 财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