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杂性与发展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  第9章 发展中的个体:经验的视角)

心理复杂性与发展

最优体验和成长轨迹在先前已经做了概述,那么是什么品质促进了最优体验的获得和成长轨迹的发展呢?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让人们改变对人格特质或特征这些传统心理学概念的偏好。在讨论个体时,常常是需要一套用来描述“好像”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品质或特征的语言。尽管这类语言有缺陷,但仍可以用有关术语讨论这些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品质被看作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它们也可以被看作是与环境有关的稳定方向。

Bronfenbrenner(布朗芬布伦纳)最近用他们有关潜能的术语对这些个人属性进行了讨论,并把它们统称为发展的激励特性。这些特性有两个特征:第一个与鼓励或阻碍来自环境的某些反应的品质有关;例如,一个婴儿通过表现出愤怒或高兴对他人产生刺激,并唤起相应的反应。根据Bronfenbrenner的观点,发展心理学家忽视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那就是发展的结构特性,它包括对环境的主动选择取向。他对这种激励特性的解释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当它们随着时间而显现时,它们会引发一个持续发展的反馈补充模式,创造更为复杂的发展轨迹以展现时间上的连续性。结果就是有关人的一个具体的进化清单……在生活进程中能够让人不断变得独特,并构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仍能识别的一个人的独特人格”。

文献中所探讨的有关发展的激励特性中,有很多例子都与最优体验有关。例如,Block讨论过自我弹性(ego resiliency)与辩证的处理同化和顺应能力的相关。当新异性压制了一个特定图式时,需要顺应来恢复心理平衡。但是,在从同化转向顺应的过程中,最初,焦虑状态会加强并延长,直到结构重组。如果个体不能将克服焦虑的努力集中起来,他或她可能会坚持已失败的努力(即,持续语言、固着),抑或选择忽略挑战。一个具有自我-弹性的人更善于保持两个模式的平衡,因此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保持灵活性来回避过度同化与过度顺应的危险。这样的人能够在过度同化的条件下产生自发性,在过度适应的条件下能自我指导和组织。

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念也表明关系质量与辩证的最优体验有有关。例如,高自我效能的人会稍微高估自己控制挑战的能力,这种“曲解”(distortion)能够引导个体选择略高出他们现有能力的挑战性任务。换句话说,它让人们产生了冒险的信心。由于这种选择并不是超出现实的,个体是能够掌握这种挑战性任务的,因此会强化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样,这种积极的反馈循环与高自尊也是一致的。在体验涌动之后,自尊得以增强,越是经常体验涌动的人(即,花更多的时间在高挑战、高技能情境上),越是报告更高的自尊水平。

Ford(福特)和Lerner(勒纳)把有能力的人描述为具有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这个观点与我们这里提到的观点有关:“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征……例如,当人们发现自己令他人感到乏味或心烦意乱时,就会改变话题;或者如果人们觉得别人的谈话很无聊或令自己心烦意乱时,他们会转向更愉快的话题或终止这个话题……这种能力——这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是个体如何成为个人发展的生产者的一个例证”。

当然,一个有能力或灵活的人并非脱离了生物和环境的约束,人人都受到其束缚。我们都受到特定的遗传和习得特征的限制,大多数情境下是无法忽略那些强制的物质与社会要求的。不过,与环境达到一定的吻合度还是可能的。根据Ford(福特)和Lerner(勒纳)的观点,灵活的人能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好:

(a)能更好地评估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应对能力或技能;

(b)能更好地选择并进入吻合可能性更大的情境,回避不吻合的情境;就像早前提到的谈话例子;

(c)或者通过改变自己以获得更好的吻合(如,在谈话中改变自己的反应模式——或者顺应)或者尝试改变环境(如,试着改变他人的谈话主题——或同化)。自我调节的能力让我们成为自身发展中的一个更主动的塑造者。

非但不是降低生态学和互动论者的理论而转向人格的一方,有关自我调节的观察强化了自我-环境关系是发展的首要因素的观念。虽然,激励的或结构化的品质发动了互动方式(interaction style),但其维持是靠着自身结果的积累。个体某些行为导致的结果产生的反馈流维系着成长轨迹。个体并不是在每种环境中都保持不变;更确切的说,个体的行为是环境的函数这一点是保持一致的。发展的激励特征在行为发生变化时保持一种连续性。在本章,我们尤其感兴趣的是引导个体指向自我-环境平衡和最优体验的连续性反应。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一致会非常有用。在过度挑战情境中,个体可能意识到减少唤醒、增强技能是恰当的行为趋势;在倦怠时,个体可能通过寻找更高的挑战提高唤醒水平。一个人,时而表现出坚定的保守态度,时而又充满冒险的信心,对旁观者来说,他可能是不一致的、矛盾的、是任由环境摆布的。但是,从主观经验的内部参照来讲,这种灵活和复杂的反应恰恰是一致性的表现。只有在那时,人才能做出指向最优体验的选择。

在本章以及以前的一些书中,表现出主动-交互取向的人曾被称之为心理复杂的人(being psycholovically complex)或简单的叫做复杂的人。一个复杂的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他通过让自我与环境更加吻合或和谐一致而迈向最优体验。传统的人格概念主张反应的稳定性,忽略了环境事件,业已证明是存在缺陷的。不同社会和物质环境的要求引发不同的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但是,传统的人格概念没有看到变化中的一致性,或者人的行为是环境的函数方面的一致性。

自然科学家在描述复杂系统时也意识到了这种在变化中的一致性现象;他们称之为突发的自我组织。Waldrop的评论认为:

自我组织系统是适应性的,他们并不是像地震时石头滚落一样,简单被动地对事物作出反应。他们积极地转向有益于自己的事物……复杂系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将秩序与混乱纳入到特殊的平衡中的能力。这种平衡点——常被叫做混乱的边界——系统的组成部分从不会在一个位置上固定,也不会陷于骚乱。混乱的边界是指生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来维持自身发展,并具有足够的创造性,使生命名副其实,混乱的边界是停滞和混乱之间不断扭转的,教练场地是一个复杂系统,能够自发的适应的存在的场地。

虽然这些词是用来描述分形之美的——由湍流的河、气候和其他自然现象组成的图案——它们也可以同样应用到心理系统中。混乱的边界(反过来,就是秩序的边界)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平衡与和谐一致。最优发展既包括可预测的不可知性,也包括不可预测的可知性。下面这段是荣格对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的描述,注意其与早期复杂自然系统描述的相似之处。

因此应该很清楚,个体对他自己来讲是可靠的,但不是明确的可预言的。比如说,如果他以一个权威角色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他不能预测自己的行为会是什么样的。这视权威角色的行为和他自己目前的反应、愿望以及其他因素等而定。他对自己会有适当的行为举止感到自信,但他事先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只有适应不良的人,其行为才是明确可预测的,随着经验开放性和存在式生活的增加,会失去某些可预测性是显而易见的。对适应不良的人来说,其行为之所以是可预测的,是因为这些行为是僵硬、模式化的。如果这样的人学会对权威做出敌对的反应模式……并且,如果因为这个他否认或曲解一切应该提供矛盾证据的经验,那么他的行为是明确可预测的……我认为,随着个体越来越趋近完全发挥机能的适宜状态,虽然其行为总是有规律并坚定的,但却是更难以预测的。

根据荣格的观点,行为是有规律的,因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会尝试选择能够达到成长和符合个体内外和谐一致要求的最佳路径。但无论在哪个特定的情境,都不可以事先预知这种选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我们对人进行思考时,除非用关系术语,用其他一切术语都可能产生误导。我们关于心理复杂性的概念,就是要避免那种用自我与环境分化与整合的辩证过程把人看作是静态的定义。根据Kegan的观察,人“为了一个新面貌而不断投入运动”。与那种把人看作是这种过程的结果的传统取向相反,这里,关注的不是个体做什么,而是正在做什么。这种取向把人从“自我”(即,心理的、主体-取向的视角)和“角色”(即,社会的、基于客体的视角)中分离出来。这有助于我们识别不同体验过程中的相似性,它们存在于贯穿生命全程中的自我调节的那些独特事例中,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这种自我调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复杂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