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7 噪音交易者:散户的悲催别称

噪音交易者风险理论

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这是在80年代针对理性人理论提出的概念。我们的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缺乏真正信息的交易者,这就是噪音交易者。

我们普通人,也就是常说的散户,通常不具备足够的金融学常识,而且一般得到的市场信息有限,是不完备的。所以大多数股民的交易中并不包含信息,而是噪音。

噪音者的大量存在,会让市场形成一个反馈,导致价格越来越大地偏离真实价值,也就是造成了系统性的估值偏差。比如说市场上有很多噪音交易者的估值偏差是乐观的,将导致资产价格持续上涨,而上涨的价格又会使得更多的后来者乐观想信号,结果价格继续上涨,形成泡沫。

既然有这样的价格偏差,机构投资者是否会从中套利

按照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人来看,机构投资者自然应该狠赚一笔,套利走人,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机构也是人的机构,是由基金经理来管理投资者的钱,他们也需要收入,而他们的收入基于什么呢?通常是一个叫相对表现的评价,也就是基金经理的业绩评价是基于同行业水平的。

当市场陷入狂热,假设一个基金经理判断正确,资产价格被高估,想要逃离市场,或者做空,反手赚一笔。

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个市场的泡沫一段时间内没有破灭,那么这个基金经理的业绩就会低于同行业水平。而噪音投资者们并不具备洞察市场的能力,他们会认为这只基金表现低迷,从而有赎回基金的冲动。

所以,即使知道市场有错误定价,但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泡沫破灭,所以基金经理的第一反应不是为投资者谋福利,而是想办法留住投资者,保住自己的奖金。

这个时候,基金不是撤离,反而是要加码超过同行的收益,最后导致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上升。

噪音交易者在现实中普遍存在

美国市场上有很多次动荡,都验证这个理论。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高科技泡沫,2007的次贷危机,很多对冲基金的经理并不是傻了,而是因为,在这样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中,理性决策其实才是非理性的

既然大家情绪高涨,那么价格就还会上涨,离场只会导致自己业绩下滑,受到惩罚。既然这样,最优的理性决策就是“击鼓传花”,只去赌谁能在鼓声停止前全身而退

在我们的A股中也同样如此,比如2005年到2007年,以及2013到2015的两波牛市,机构投资者在后期不是没有意识到风险,而是不能退出。而且,当市场超跌时,也不能随意入场,因为没有人知道,市场的低迷情绪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再加上我国的A股市场,超过80%的投资者都是散户,所以噪音尤其大。

解释“市场异象”

噪音交易者还对很多传统理论框架下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给出了一些理性的解释。

比如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股价过度波动之谜”。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也就是企业的盈利水平,但企业的股价波动远远大于盈利水平的波动。

按照传统的理性人理论,这种过度波动不应该存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于噪音交易者的存在,把理性人也一块拖下水,使得整个市场熊市更“熊”,牛市更“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07 噪音交易者:散户的悲催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