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身居此处 “城”却不是“家”

    去年“十三五规划”重点指出“加快农业人口的转移”,近期十八大提出“改善民生”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村人员进城人数不断激增。

    2017年7月13日-7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衍爱实践队走访青岛市黄岛区,针对不同工种及行业的农民工群体展开访谈调查。

                                              外出奔波为子女,含辛茹苦三春晖

两位接散活的工人与队员交流 毕莹 摄

    来自吉林的一位农民工阿姨说,家里工资水平远不如青岛,所以很多东北人都来这头作散工,一年到头才回家一两次。

    她的子女还在家里读书,因此出来打工挣钱,希望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每每提起自己的孩子,阿姨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虽然生活和工作中免不了与当地人打交道,但由于地域文化、性格上的差异,除却必要的接触,她们很少与青岛本地人主动交流,大部分时间还是会选择和老乡交往。

    她们,为子女甘愿来到陌生的城市奔波打拼。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而她们的爱像山,又像水,坚强而温润,在上千公里的山海之外,滋养着新的一代。

                                              “同学们吃得放心,我们才安心”

接受采访的两位学校食堂师傅 毕莹 摄

    食堂的杨经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年。在食堂最初建立时,他就在这里工作,后来又随学校迁到青岛。

    当被问及有什么困难时,他笑着说:“这里的物价太高,家人都还在东营。”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一两年才能回去一趟。每天5点起床,晚上8点才能休息。而且餐厅需要值班,有时候大年夜也要留在这里。

    但这些辛苦并不能改变他严把卫生关的工作原则。每天学生吃完饭之后,食堂的师傅们都要留下打扫卫生,进行全面的消毒,而每周也有例行严格的大扫除。食堂师傅说:“同学们吃的放心,我们才安心。”

     从外地来到青岛大学生身边,不辞辛劳的他们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一致的信任。


                                             “一声声奶奶,叫得我心里倍儿甜”

唐岛湾公园风景区的清洁工奶奶 毕莹 摄

    “这里的人真好,也不嫌弃我们穿的脏。大人领着步子摇摇晃晃的小娃子,见到我还让叫奶奶。”环卫工奶奶说到这些的时候,笑意爬上了岁月刻画过的脸庞。

    从外地来这里的务工人员,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身份或是工作,而感到自卑。但凡一点尊重与理解,都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温暖。

    此外,城市街道与景区的环卫工人,每天辛苦工作,却常会因为严苛的要求被扣工资。他们兢兢业业为城市的清洁作贡献,却不为城市的某些人所理解。

    有一次公园园区即将关门时,一位环卫工大爷提醒一名游客尽快离开,反而遭到其恶意投诉。一天辛苦工作九个小时,一个月只有1800元的工资,就因为一句提醒而被扣除100元,辛苦劳作都白做,委屈无处可说。

    他们在为市民服务,因得到的尊重而喜悦,却又因为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过错,而白白遭受惩罚。

    无论是牵挂着子女的刷漆母亲们,还是与家人几年才相见的食堂师傅,亦或是时遇不公却更易被感动的环卫老人们,都和我们一样,有着一颗颗能够感知善意的灵魂,都有着人生来最基本的需要——尊重和理解。

    总而言之,虽然从事各行各业不同工种,或囿于文化地域差异而不同,但历经风霜深谙世事的他们比谁都了解人情冷暖,更懂得感恩和珍惜。

    若要帮助他们生活更好,在城市真实地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关怀,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制度与物质的保障,更要推动自身的观念转化,让更多的人平等对待他们,了解他们,彼此尊重。

    心里的平等相待,有时甚至更胜于物质的平均占有。这才是“家人”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

(编辑:毕莹 闫伟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身居此处 “城”却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