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看房手记(3):杭州的水系(下)

杭州看房手记(3):杭州的水系(下)

2017年4月22日 陈琳

本意写这个系列,是想借着看房的机会了解当下的杭州城,然后把这种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分享给不在杭州居住的朋友们。上上周末开篇草草写了500字,导师留言“太短了”。于是上周末认真写了1500个字,然后才知道正经写作如此不易(瞬间对吴晓波宽容了许多)。另外一个感受是,对于你写作的主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以及充分的思考,写起来只能是了无新意而又力不从心。所以玩票是危险的,以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写一些业务相关的法律评论吧。

不过既然写了杭州水系(上),那无论如何也得把(下)写完,虽然只是一些极为粗浅介绍。在上篇提到了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下篇简要地介绍一下西湖和市区河网。照样的,知识产权归属于百度文库、百度百科以及新浪博客。

西湖

关于西湖的成因,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西湖湖盆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西湖处在杭州复向斜轴部北东倾伏端的丁家山组砂页岩分布区,湖盆原是砂页岩被剥蚀后留下的长条状构造盆地,后因黄尖组熔结凝灰岩的填充,盆底显得浅平;另外一种说法是,西湖底部基岩大部分岩性与宝石山——葛岭的一致,原始湖盆实则是以六公园为中心的破火山口发展起来的陷落盆地。1950年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六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六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历代以来,对西湖的称呼繁多,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据说苏轼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同年四月,苏轼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

苏轼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列举了重开西湖的五个理由:

第1, 也是首要的,西湖往日为放生池为君上祈福,怎么可以说干了就干了呢,西湖干了这些蛟龙鱼鳖就要死了呀,臣怎么看的下去呢。(又红又专的刘主席,讲政治不是你的错呢,上有好之,下必从焉。苏轼写个官方文件也得要讲政治啊。)

第2, 杭州原是江海之地,地下水咸苦难饮,唐朝的时候那谁谁谁引西湖水入城开了六口大井,才解决了杭州人民的喝水问题,杭州城才繁荣起来。如果到时候湖水干了,杭州城的老百姓没有水喝又四散而去,繁华的杭州城就又没有了啊。(水是民生是城市繁荣一等一的大事,翻新闻看到2014年郭金龙就在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北京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后来就有了赤果果动用行政权力疏散北京人口的大通州和雄安,这样就很容易懂了。)

第3, 当年那个白居易就写文章说了,西湖水可灌溉农田,沿河千顷农田有赖旱涝保收,可免凶年饥岁。咱现在的农田虽然没那么多,但是毗邻下湖数十里的地方,种植出产的茭菱稻谷仍然是大大的呀。(毗邻下湖数十里出产茭菱稻米之地,从地理位置上看,貌似就是杭州城如今新兴的城市中心,钱江新城。)

第4, 如果西湖深广,西湖水就可以来补充运河呀。西湖没水,就得引钱塘江水补充运河。江水哪有湖水好啊,泥沙那样多,用不了几年就要调集民工士兵疏浚河道,运河又流经市区十余里,又是泥沙又是疏浚的人,扰民啊。(西湖水,钱塘水,运河,杭州城,果然是相生相依,如此这般活生生地交织在一起。)

第5, 天下官营酿酒业的兴盛,没有哪里比得上杭州的,每年收税多多的。酿酒的水,仰仗西湖啊,如果西湖没水了,不得劳人费力去取山泉,成本暴涨啊。(没想到杭州不止于鱼米之乡,酿酒业在大宋也已经名动天下是妥妥的政府钱袋子了。)

杭州看房手记(3):杭州的水系(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附: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节选)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臣愚无知,窃谓西湖有不可废者五。天禧中,故相王钦若,始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自是以来,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臣子坐观,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一也。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记》云:“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灌十五顷;每一伏时,可灌五十顷,若蓄泄及时,则濒河千顷,可无凶岁。”今虽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赀。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三也。西湖深阔,则运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则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过,泥沙浑浊,一石五斗。不出三岁,辄调兵夫十余万功开浚,而河行市井中,盖十余里,吏卒搔扰,泥水狼藉,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四也。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功。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五也。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

市区河网

古代杭州城内河道众多,纵横交错。由于历史久远及人为因素,市区河道变迁甚大,原来的市河、茅山河、里横河等今已湮废,浣纱河、横河等河道在1969~1970年间被改建为防空坑道。现存的市区主要河道有中河、东河、贴沙河、古新河等。

杭州城里有一条经常被提起的交通干道“中河高架”,仔细看了一下,其之所以命名的“中河”来头比它大多了。中河。南北纵贯杭州城区中部,河道开凿于唐代,唐代称沙河,宋代称盐桥河,清代始称中河。民国17年(1928)《杭州市水道沟渠调查表》载:中河自凤山门外之四驾桥到武林门外之清河闸,河长7715米,宽8~13米,南接龙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经八十年代大规模治理,中河南起凤山桥,北至新横河桥,全长6400米,河宽8~10米,河水经艮山门流入京杭运河。

而与杭州城西主干道天目山路几乎平行的一条河,沿山河,古称西溪,是杭州城西的主干河。南宋年间闲林、蒋村一带的农副产品和丝织品,通过沿山河,源源不断运往皇城。沿山河发源于余杭区闲林镇与富阳市受降镇交界的板照山麓,经留下,沿天目山路一路向东至古荡,在保俶路八字桥大拐弯后向北,改称西溪河,过文一路后并入余杭塘河,最终注入京杭大运河。

而我每日顺着天目山路从住所走到办公室,一路美丽的水景风光,就是来自于这条沿山河。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杭州看房手记(3):杭州的水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