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工艺与发热量关系

尽管在嵌入式方向上越走越远,但俺永远是集成电路设计毕业的学生。最近讨论单核和多核手机,一阵狂喷,总结如下:

 

 

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有一条重要的指标就是“宽长比”,就是晶体管栅极的宽度和长度的比。栅宽越小,晶体管驱动性越好,驱动电压越低,也就导致处理器内部核心电压降低,功耗降低,发热也降低。这样的处理器,更适合在高频下工作。现在32nm的桌面处理器,主频普遍在3.0GHz以上。特征尺寸越小,处理器的电气性越好,也更适合超频。只有功率下降、驱动电压下降,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提升处理器的频率。可以说,每一代工艺的发展,都为处理器的频率提升争取了空间。也为多模块集成,减小延迟做了基础。
随着特征尺寸的缩小,晶体管体积成比例缩小,在和以往同样的晶圆面积上,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这样,提高了单晶圆上芯片产量,使生产成本降低。
不过,特征尺寸的缩小也不是没有坏处。从45nm工艺开始,由于栅极厚度也随之减小,栅极漏电流已经无法忽视。所以,从45nm工艺开始,引入了HKMG技术,提高栅极下绝缘层的绝缘性,解决漏电流。所以,HKMG技术的成熟程度也影响了新工艺芯片的性能。此处省略一万字。-------22纳米。

 

总之:cpu的发热量直接看其功率即可。不把手机当游戏机的话,单核就挺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CPU 工艺与发热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