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个扶不上墙的烂泥

我就是那个扶不上墙的烂泥_第1张图片

1.

昨晚,女儿跟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对我要求不要那么高?我顿时诧异,马上想到是因为早晨嫌她磨蹭而发生的不愉快吗?

“你是说早晨……” 没说两句,她已经失去了继续谈话的兴趣,我意识到我错失了一次和女儿交心的机会。

心里暗自琢磨她为什么这么说?“不应该呀,和其他孩子比起来,她除了自己喜欢的美术,没有上别的辅导课;我们对她也很少指责和批评,而她的好朋友的父母对孩子是很严厉甚至还会动手的;难道我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吗?”

反复思考后,我分析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平时给她展示的都是自己成功的一面,我的压力、我的不开心基本不会和她说,一则不想影响她的情绪。二则因为我相信吸引力法则,对那些不好的事情我不愿意在复述中加深烙印。所以,女儿看到的都是我成功又光鲜的一面,当我的成功遭遇了孩子的自卑,就变成了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我对她的高评价加重了她的压力。

在我小时候有一件事情,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我初三毕业的那年暑假,我从城郊的初中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我老爸和我有一次非常正式的谈话,具体的话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是我老爸说的“笨鸟先飞”这个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原来我是个笨人呀!”我犹记得当时那种沮丧的心情,而我老爸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话起了反作用。

所以,当我有了孩子,我时刻记得维护孩子的自信。闲谈之中,我会说:这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你对学习的兴趣是我最欣慰的地方;你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的小姑娘,而且很善于自省……

我家女儿本质上不是一个自信的孩子,虽然大多数时候她是乐观、积极、进取的,但是当孩子的天性让她沉浸在玩乐之中时,我对她的期许以及她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可能都会让她产生内疚和自责心理,于是也变成了压力。

这样看起来,也许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给她的小脑袋瓜里增加了不小的压力。我想起那个刚工作不久的朋友的孩子,对妈妈说:我就是那个扶不上墙的烂泥,你偏要把我扶上墙。原来,父母的期许,有时也会成为孩子的压力之源。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着某种期望,我们一直也觉得这种期望是理所应当的,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

不是有所期望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时给予孩子的期望不合理或过高,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和现实情况,反而会给他带来不利的影响。

只有尽量少去苛求孩子,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累,也让孩子更加地快乐、自由的发展。

2.

在认真分析之后,我觉得找到了一些问题的根源,对以后怎么做也有了初步的想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改进我现在的一些做法。

第一,就是要耐心地倾听。昨天这件事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过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堵住了她倾诉的欲望。

如果,当女儿提出“妈妈,你能不能对我要求不要那么高”的要求时,我回复:你觉得我在哪些方面对你要求太高呢?”,那我们可能就会有一场深入又坦诚的对话了。

第二,不要报喜不报忧。从我家女儿日常的一些表现,我感到我们在她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上欠缺太多。

印度的政治家甘地夫人,她主张对于孩子将要遇到的困难实话实说,因为挫折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

我想我们可以把家里的事情,或者自己的事情告诉她,让她不仅看到我取得的成果,也看到我在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纠结以及偶尔的颓废,让她明白我不仅有上学时年年第一的光辉过去,也有从小地方转入大城市上学时,因为一口方言、土气的装扮而带来的丑小鸭式的自卑……

对女儿自己的事情,只要女儿能够做到的就鼓励她自己做,不轻易予以援手,而且要她自己总结得失,正确看待成败。

生活中难免有大大小小的“怪兽”,既然躲不过,就要学习面对,这是父母必须传授给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第三,要给孩子恰当的评价和鼓励。称赞的语言能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和鼓励,更愿意做事情,但是不恰当的鼓励也会适得其反。

比如,当孩子正为考试受挫而灰心丧气地时候,我跟她说:“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这次没考好,下次肯定会考好的!”而孩子的内心可能是:“我才不爱学习呢,我怎么学都追不上学霸。”这时候鼓励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要多一些就事论事的描述性鼓励,比如赞扬她自己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赞扬她画画时的独特审美,赞扬她很好地安排了自己作业计划。

少一些评价性的鼓励,比如“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很优秀”……因为,当你的积极评价,没有得到孩子的自我认同,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就是那个扶不上墙的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