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章

『0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本章阐述了人生的三重境遇以及在不同境遇中的正确心态。

第一种境遇是“人不知”。确有其才而不得其用,即“人不知”的情况。知,在认可、了解的基础上得以重用,也即“知用”的意思。这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怨恨,是怨天尤人,意思是说“当你怀才不遇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做才算是位君子。”

第二种境遇是“有朋自远方来”。朋,不是一般的朋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来,是指归服、认同。犹如后文“近者悦,远者来”、“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的本意,都是这个意思。虽然很多远方的志同道合者都认同你的才学,但还是没有机会发挥才能,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探讨一下学问罢了。这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呢?孔子说:“不亦乐乎?”为什么也应该感到快乐呢?因为你应该为你的才学、学说得到认同,确实是件值得欣慰的事。

坦白地说,上面两种情况都是不够理想的。那么最理想的境遇是什么呢?就是第三种境遇,即“学而时习之”,就是说你的才学经常能够得到实际运用,对社会产生最大的影响,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样才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是“不亦悦乎”,是应该最愉悦的事情了。时,时机,时运,得其时。《乡党篇》孔子有“时哉!时哉!”之叹,同此;习,是实习、实践,指学问和才能能够“得其时而用之”,遇到恰当的时机得到实际运用和发挥。

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这三种不同境遇中,都没有脱离一个“学”字。学是什么?不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更包括提升道德修养,甚至还要加上体能训练,“德智体”全面发展,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修为”,并不是一般的“学习”。可以说,修为是提升自身修养的唯一途径,提升修养是得到社会认同的基础,被知用更是修为的结果。所以《论语》全书的第一个字就是这个“学”字。

我们再把本章通读一下:才学得到施展的时候,就会对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这叫“济世”;得到社会认同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教化一批人了,叫做“教人”;“人不知”的时候你能够做的只是“修己”。可以说,修己、教人、济世正是人生的三重境界,也是学有所成的三种功用。在这三种功用里,终极目标是“济世”。而离开了“济世”这个大的目标,修为的价值和动力也就渺茫不可得,同时也就很难把握《论语》大旨,对个别章句的误读就在所难免了。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教人”还是“济世”,其前提都要求个人有足够的修为水平,也就是说都是以“修己”为基础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本章的宗旨在于提出“修为”为人生第一要义,这是《论语》带有根本性的思想之一,并贯穿于《论语》全书的论述之中。《论语》所讲的都是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关于修己、教人、济世的理论。这正是《学而篇》的中心论点,也是《论语》一书所研究的核心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