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化技术

池化技术


概念

池化技术:把一些能够复用的东西(比如说数据库连接、线程)放到池中,避免重复创建、销毁的开销,从而极大提高性能。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会用到很多的连接池,像是数据库连接池、HTTP 连接池、Redis 连接池等等。而连接池的管理是连接池设计的核心,我就以数据库连接池为例,来说明一下连接池管理的关键点。


数据库连接池

数据库连接池有两个最重要的配置:最小连接数和最大连接数,它们控制着从连接池中获取连接的流程:

  • 如果当前连接数小于最小连接数,则创建新的连接处理数据库请求
  • 如果线程池中有空闲连接,则使用空闲连接
  • 如果没有空闲连接,并且当前连接数小于最大连接数,则继续创建新的连接
  • 如果当前连接数大于等于最大连接数,并且没有空闲连接了,则请求按照超时时间等待旧连接可用。、
  • 超时之后,则获取数据库连接失败

对于数据库连接池,根据我的经验,一般在线上我建议最小连接数控制在 10 左右,最大连接数控制在 20~30 左右即可。

数据库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下面几种:

  • 数据库的域名对应的 IP 发生了变更,池子的连接还是使用旧的 IP,当旧的 IP 下的数据库服务关闭后,再使用这个连接查询就会发生错误;
  • MySQL 有个参数是“wait_timeout”,控制着当数据库连接闲置多长时间后,数据库会主动的关闭这条连接。这个机制对于数据库使用方是无感知的,所以当我们使用这个被关闭的连接时就会发生错误。

那么怎么去避免这种错误呢?

  • 启动一个线程来定期检测连接池中的连接是否可用,比如使用连接发送“select 1”的命令给数据库看是否会抛出异常,如果抛出异常则将这个连接从连接池中移除,并且尝试关闭。目前 C3P0 连接池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检测连接是否可用,也是我比较推荐的方式。
  • 在获取到连接之后,先校验连接是否可用,如果可用才会执行 SQL 语句。比如 DBCP 连接池的 testOnBorrow 配置项,就是控制是否开启这个验证。这种方式在获取连接时会引入多余的开销,在线上系统中还是尽量不要开启,在测试服务上可以使用。

线程池

JDK 1.5 中引入的 ThreadPoolExecutor 就是一种线程池的实现,它有两个重要的参数:coreThreadCount 和 maxThreadCount,这两个参数控制着线程池的执行过程。它的执行原理类似如下:

  • 如果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少于 coreThreadCount 时,处理新的任务时会创建新的线程
  • 如果线程数大于 coreThreadCount 则把任务丢到一个队列里面,由当前空闲的线程执行
  • 当队列中的任务堆积满了的时候,则继续创建线程,直到达到 maxThreadCount
  • 当线程数达到 maxTheadCount 时还有新的任务提交,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将它们丢弃了
池化技术_第1张图片

这个任务处理流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坑,你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首先, JDK 实现的这个线程池优先把任务放入队列暂存起来,而不是创建更多的线程,**它比较适用于执行 CPU 密集型的任务,也就是需要执行大量 CPU 运算的任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执行 CPU 密集型的任务时 CPU 比较繁忙,因此只需要创建和 CPU 核数相当的线程就好了,多了反而会造成线程上下文切换,降低任务执行效率。所以当当前线程数超过核心线程数时,线程池不会增加线程,而是放在队列里等待核心线程空闲下来。

但是,我们平时开发的 Web 系统通常都有大量的 IO 操作,比方说查询数据库、查询缓存等等。任务在执行 IO 操作的时候 CPU 就空闲了下来,这时如果增加执行任务的线程数而不是把任务暂存在队列中,就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执行更多的任务,大大提高了任务执行的吞吐量。所以你看 Tomcat 使用的线程池就不是 JDK 原生的线程池,而是做了一些改造,当线程数超过 coreThreadCount 之后会优先创建线程,直到线程数到达 maxThreadCount,这样就比较适合于 Web 系统大量 IO 操作的场景了,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借鉴。

其次,线程池中使用的队列的堆积量也是我们需要监控的重要指标,对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来说,这个指标尤为关键。

我在实际项目中就曾经遇到过任务被丢给线程池之后,长时间都没有被执行的诡异问题。最初,我认为这是代码的 Bug 导致的,后来经过排查发现,是因为线程池的 coreThreadCount 和 maxThreadCount 设置的比较小,导致任务在线程池里面大量的堆积,在调大了这两个参数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任务早早被放到队列中堆积着,并且由于coreThreadCount比较小,导致工作线程比较少,处理速度较慢)。跳出这个坑之后,我就把重要线程池的队列任务堆积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控指标放到了系统监控大屏上。

最后,如果你使用线程池请一定记住不要使用无界队列(即没有设置固定大小的队列)。也许你会觉得使用了无界队列后,任务就永远不会被丢弃,只要任务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反正早晚有消费完的一天。但是,大量的任务堆积会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一旦内存空间被占满就会频繁地触发 Full GC,造成服务不可用,我之前排查过的一次 GC 引起的宕机,起因就是系统中的一个线程池使用了无界队列。

这时,你回顾一下这两种技术,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所管理的对象,无论是连接还是线程,它们的创建过程都比较耗时,也比较消耗系统资源。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个池子里统一管理起来,以达到提升性能和资源复用的目的。

这是一种常见的软件设计思想,叫做池化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空间换时间,期望使用预先创建好的对象来减少频繁创建对象的性能开销,同时还可以对对象进行统一的管理,降低了对象的使用的成本,总之是好处多多。

不过,池化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比方说存储池子中的对象肯定需要消耗多余的内存,如果对象没有被频繁使用,就会造成内存上的浪费。再比方说,池子中的对象需要在系统启动的时候就预先创建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启动时间。

可这些缺陷相比池化技术的优势来说就比较微不足道了,只要我们确认要使用的对象在创建时确实比较耗时或者消耗资源,并且这些对象也确实会被频繁地创建和销毁,我们就可以使用池化技术来优化。


总结

连接池和线程池你并不陌生,不过你可能对它们的原理和使用方式上还存在困惑或者误区,我在面试时,就发现有很多的同学对线程池的基本使用方式都不了解。借用这节课,我想再次强调的重点是:

  • 池子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设置很重要,初期可以依据经验来设置,后面还是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做调整。
  • 池子中的对象需要在使用之前预先初始化完成,这叫做池子的预热,比方说使用线程池时就需要预先初始化所有的核心线程。如果池子未经过预热可能会导致系统重启后产生比较多的慢请求。
  • 池化技术核心是一种空间换时间优化方法的实践,所以要关注空间占用情况,避免出现空间过度使用出现内存泄露或者频繁垃圾回收等问题。

参考

池化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