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

这样读书就够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佳药引: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骗人的

上个月,有个朋友和我说:想找你做个约评。

我好奇的问:什么是约评?后来才知道,是一种看书写评论的玩法:对方送你一本书,看完后写出500字左右读后感。由于第一次玩,而且字数不算多,觉得比较简单。所以满口就答应下来了,然后憧憬着书快点到来。

但现实与想象有差距。因为日常事务多,导致一本书读完,足足拖了大半个月,也有点不好意思。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名叫:《这样读书就够了》,属于拆书帮系列图书。如果对“拆书帮”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这是一本典型的工具书,教你怎么看书,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核心:“学以致用”是最为合适。整本书用说理与实践的具体步骤,教你如何读与运用所学知识。

我对书本框架总结:

1、成人学习的困境和需要

2、拆书帮方法论是什么?如何帮助成人读书

3、一个人怎么做高质量学习/学习者的分层

4、如何组织一场线下拆书会

5、拆书方法论的理论支撑

6、通过拆书活动能提高个人哪些能力

本书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案例,以及近乎口头语的表达,能很快能抓住读者,且不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通过线下分享的实际案例,让读者明白一本书的知识点怎么被挑选、拆开、总结、应用等几个环节。如果你只是想知道,在一个人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率的吸收一本书的知识(注意,不是读完),只需要看到书本第四章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后面一半的内容,是教你如何组织一场线下拆书活动。(和一帮人在“拆书人”的带领下一起学习)

它以帮助成年人读书学习为目的,强调不仅只是把书看完,而更重要的是怎么通过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虽然每本书的作者都希望读者会这样。但,事实上……你懂的。所以,作者认为,对于新手还是和大家一起,坐在一起通过拆书人的引导,会有更快的收获。

作者一直试图从“快”这个层面来吸引读者,不断举例,用拆书帮的方法,来参加学习的人,甚至可以不用看过现场要“拆”的这本书。这样无疑是迎合了大部分人轻松速成的心理,让人们保持着好奇读下去。

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和一群人参加线上/下活动,在有“活动指导者(拆书者)”角色存在的前提下,因为指导者会提前将整本书看完,在把和主题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摘录出来,一起和众人讨论。并不是不需要看,而是有人帮你看了。

关于我的异议

作者提倡“以人为本”:我们缺乏哪部分知识,就去挑选对应的书籍,找到重点去学习填补它,而不是现行教育体系中“以书为本”:习惯以书本为权威,对其中的知识做总结、归纳来应对考试,即使它们是一些不具备实用价值的知识。

其实,作者在这里有点偷换概念,将成人学习与现有教育体系对立起来,强行立意。其实,在成人学习的世界里,本来就是“缺哪补哪”。例如:缺少管理知识,肯定会寻找管理类书籍。

另外,如果是自己一个人读书,是需要读完整本书的,否则你不知道对哪些内容做取舍?但书中有个观点值得借鉴:如果你想提升某项技能,那只需要将要阅读的书本中,与这部分相关知识提炼出来,在结合自己实际经验进行反思总结,进而进行消化与实践,有时候并不需要仔细读完所有内容。(注意:这并不代表,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教你怎么快速读完一本书,而是在拆书者引导下,和一帮人在一起学习的过程。重点在于:将知识点与过往经验相融合,通过对知识的应用,起到技能提升的作用。初学者最好是参加线上/下的拆书帮活动,能将“致用”这个环节充分的发挥。一个人也能做到么?当然能,前提你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

一个人怎么学以致用的看书,很简单:

需要提升哪方面技能——找到合适书籍——阅读挑出重点——结合知识点回顾以往的经历总结——找到当下/模拟一个场景用书本知识解决。

但其实,这里有个逻辑运作者并没有直说:有拆书者在的场景,是这个角色本身就通读过全书,在挑选的重点段落,它其实是为学习者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而个人学习者,你需要看完全书,在挑出重点进行上述步骤的学习。在你不看完全书,没搞懂整本书前后逻辑时,贸然从中折出一支梅,恐怕会误入歧途。

书中有一些有意思的拆书案例,能够在看待问题、处理事物等方面,让人有一些感悟。

关于我的致敬

临近结尾,我想:按照书中方法,来学以致用的实践一次,是我所能想到对作者最好的致敬。

那么,我就说一个在看书过程中碰到的一个问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到结尾处赞赏】

在前面章节,一直对促动、激活、催化三个环节的具体分割点模糊不清,因为在这三个环节中,都是在用案例讨论分析,而在不同环节,案例之间又会有什么特征区别,好让大家都知道,是从激活转入催化环节呢?因为在线下活动里,当要讨论案例时,人么会习惯性沿着一个案例持续讨论,又或者是不断牵扯进来其他的案例。

图片发自App

为弄明白,我一直将自己想象成为,现场活动主持人,不断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什么时候,我能说:好吧,让我们进入到激活环节。为此,不断翻阅书本前后内容,希望能弄清楚三个节点的区分点。可惜,很长时间过去并没有结果。

后来我彻底放弃书本上的说明,直接利用过往经验、对现场环境进行想象、对书本原有说明理解和对知识重新做抽象整理。突然,得出一个结论:书本里并没有清楚的描述这三个环节的区分节点。

于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将三个环节当中讨论的案例,以它们的时间特征做划分,可以清晰看出三个环节区别,意思是:

案例特性的区分,是以发生在讨论者身上的先后顺序为标尺。


促动:这时候出现的案例,是结合书中的知识点,拆书者举出一个相对应的案例,让大家讨论分析。

激活:这个阶段讨论的案例,是学习者已有的经历。从时间维度来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

催化:这个阶段的案例,是学习者当下碰到的问题,或者模拟将来一个场景作为例子。从时间维度来看,它是当下或未来要发生的例子。

以案例发生的时间线划分,回看书中描述的各个环节分别用什么案例,就非常容易理解。即便你去当一个拆书活动主持人,也能轻松对现场节奏进行把控。

回头来说,学习与成长没有捷径可以走,个人提升始终都会伴随着脑力的煎熬。那些你认为的轻松,只不过是有人帮你走过了最凌乱的路。



紫公子说到:

当一个写作者面对另一个写作者时,身边总会激起暗涌互搏的气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读书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