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知乎同名:杨小科
清末民初,东北作为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土匪,军阀,外国势力盘根错节。理解当时的东北在发生什么,就可以理解中国乃至世界在发生什么。这里发生的故事,比起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的陕西关中地区,有更多魔幻的素材
一, 家国飘零
1875年1月12日,半夜时分,醇王府,四岁的载湉还在温暖甜蜜的睡梦中,旁边的醇王福晋,也就是载湉的生母,捂着嘴啜泣,一连串的泪珠洒在脚面上,一想到亲生儿子马上就不再属于自己,她顿时心如刀割。
夜幕笼罩下的紫禁城,宫殿屋脊上奇形怪状的吻兽与布满繁星的夜空相互映衬,将大清王朝的权力中心,严严实实的包裹着,建筑的压迫感,权力的威严在这里突显的淋漓尽致。
一阵隆隆的闷响,打破黑夜的寂静,紫禁城全部正门——乾清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次第打开,一列灯火通明的仪仗队簇拥着十六人抬的大轿穿过每一道大门的中门,奔出紫禁城,向西城急行。孚郡王奕譓率领内务府官员前往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的醇王府,迎接新君主载湉进宫。
四岁的载湉被过继给慈禧,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四岁的载湉,一没有强硬的家世背景,二更没有过人的政治能力。被选为皇帝,仅仅因为慈禧太后在同治帝驾崩之后,为了实现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的目的,而将这个四岁孩童,推上大清王朝的“权力中心”。
载湉即位之时,大清腐败,内忧外患,多年积弱,大厦将倾之势已经突显。内有体制腐朽不堪,农民起义不断;外有帝国列强,英法俄日,等等,频频对外侵略,争抢殖民地,大清的国土被他们馋涎久矣。
载湉登基这一年,在奉天(今辽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一个农户家里,出生了一个小男孩,取名张作霖,字雨亭。
像是活在平行时空里,载湉在紫禁城里锦衣玉食,张作霖在马家房村忍饥挨饿,人类的悲欢离合并不是相通的。
不过没关系,少年贫苦的张作霖,将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时代的领袖,而生在帝王家的载湉,却一辈子只能是个傀儡,郁郁而终。
二, 少年贫苦
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一向实行封禁政策。但关外空旷肥沃的黑土地对农业为主的清代人民,有着无穷的诱惑力。有了土地,农民就有了生存繁衍的依靠,比今天商人追逐自贸区更要狂热。大批的山东、河北一带农民,不顾禁令,越过长城,或者海上偷渡到东北,开垦荒地,这也被称作“闯关东”,“闯关东”这一庞大的人口迁徙,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直到改革开放后,“闯关东”的这一现象存在了上百年。
清朝道光初年,河北大旱,颗粒无收,张作霖的祖爷爷,张永贵,在河北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在这样的年景里,张永贵八成是要饿死在河北了。树挪死,人挪活,与其饿死在这灾年里,张永贵选择了,离开河北,闯关东。张永贵所有家当就是肩上的挑子,一头箩筐里装的几件破衣裳、一床烂棉被,一头萝筐里坐着他唯一的儿子张发,也就是张作霖的爷爷。一路走,一路要饭,磨穿了几双鞋终于到达了海城县。
海城县,东部峰峦重叠,西部辽水潆洄,襟山带河;中部土地平整,沃野百里,十分适合农业生产。那个时候,东北有的是荒地,随便由来开垦的人去占用,又称射箭地,简单的理解就是,你能把你手中的箭射多远,那你所拥有的土地就有多大。岁租一半给清政府,一半给当地的王爷。
在关内,这样的好事张永贵想都不敢想,向来家无恒产的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想要紧紧的咬住这可以让自己翻身的绝佳机会。凭着一膀子力气,抡起铁镐和锄头,除去杂草,开出一片片黑油油的土地,每天除了必须的几个小时睡眠,一睁眼便拿起锄头开始干活,一直天黑到实在分不清垄沟,一刻都舍不得停歇。他的眼泪、汗水和种子一起落到垄沟里,但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
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足可以养家糊口,并且给自己的儿子,张发,娶上了媳妇,这是张永贵这个当年的乞丐,不敢想象的生活,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个大清王朝下,普普通通百姓有些奢侈的使命,养大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孩子娶上媳妇!
等到张发当家时,除了辛勤耕种,又开始兼营烧碱业,生活日渐富裕起来,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土地,4个儿子也都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在当地也算是小康之家。张发的第3个儿子叫张有财,也就是张作霖的父亲,张发死后,四个孩子开始分家,自立门户。
张有财没有继承父辈们的艰苦创业精神,而是沉迷于另外一条致富之路——赌博。东北冬天外边十分寒冷,农业社会时代下,农民收完庄稼,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赌博,成为他们唯一的乐趣,张有财靠着分家得来的钱财,在本村开了个杂货铺,养家糊口倒也凑合,但供其赌博是远远不够的。
张有财共有3子1女,长子作泰,次子作孚,3子作霖,小女儿秀英。
张作霖是张家最小的男孩,极受张有财夫妇的宠爱,家里人常称他为“老疙瘩”,在东北,老疙瘩是对男孩子的一种亲昵爱称,意思是“老儿子”。
张作霖出生在海城县的北小洼村,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村落。张作霖家对门有一家姓鲍的邻居,家里比较富有,鲍家有个儿子叫鲍贵卿,比张作霖大好几岁。鲍贵卿小时候,他妈没奶,就吃张作霖母亲的奶。张家生活有困难,鲍家也经常给予接济,所以两家相处一直非常融洽。张作霖和鲍贵卿后来还做了儿女亲家,张作霖将鲍贵卿运作到黑龙江督军的职位,帮助其实现控制黑龙江的目的。
儿时的张作霖机灵贪玩,整日在外摸爬滚打,上房揭瓦。他更喜欢争强好胜,经常把同村的小孩子组织起来,喊道:“你们听着,我是”大王“,你们都是我的兵,谁要不听我的命令我就打谁屁股”。无论比他小的还是比他大的,都让他管治的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张有财出去赌博的时候,他就领着同村的小孩子去玩掷筛子游戏。谁先掷,谁后掷,谁的点大,谁的点小,都听张作霖的吆喝。可以肯定的说,后来他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军阀,和他小“大王”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
张作霖14岁那年,才开始真真正正体会生活的艰辛,他的父亲因为赌债跟人大打出手,被人用石头砸死在河沟里,张作霖的大哥作泰又得了痨病(肺结核)死去了,家里只能靠着母亲王氏做针线活,养活2子1女,艰难困苦的岁月。年幼的张作霖想找小朋友玩,可大多都已上学,只剩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怪可怜的。
正当张作霖走头无路,前途无望时,他人生中第一个贵人出现了。
一天,他漫无目的的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私塾馆前面,这是杨景镇开的私塾馆。杨景镇是晚清的举人,颇有一些学问。私塾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之初,性本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杂乱的声音,在张作霖心里,像是组成了一出绝美的大合唱,紧紧的揪住了张作霖的心,他知道这是读书。自己多么想读书啊,可是不行,爹死了,没人供。他无可奈何,只得用舌头舔破了窗户纸,用一只眼往里边瞧,铁柱,石头和小七都在,他是多么羡慕他们。屋里念一句,他就在外边跟着读一句,就这么着,他也偷学了不少。
有一天,杨秀才让学生们背书,背的是《三字经》。当背到“融四岁”这地方时,学生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张作霖在窗户外边替学生着急,就念出了“融四岁,能让梨;黄九龄,能温席”,这下可吸引了杨秀才,杨秀才见张作霖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便免去了他的学费,让他免费跟自己读书。
就这样在杨秀才的关怀下,张作霖读了3个月的书,这成为他一生的文化基础。后来他能用毛笔批阅文书,写大字题词,全靠这3个月的启蒙教育。他最爱写的字是“天理良心”,连后来奉天发行的货币奉票版面上,都有他题写的这四个字。
后来,张作霖终究是个不服管教的人,辍学回到家,还和杨秀才吵过一架。不过张作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杨景镇对他的恩情,他终身难忘。之后他当上27师师长的时候,特地请来杨景镇到沈阳,在家里设立私塾,给张学良等人讲课,就这样杨景镇也成为了张学良等人的启蒙老师。
书不读了,张作霖又陆续干过很多其他营生,卖过包子,学过木工,学过兽医,当过货郎,当过杂役等等,但都没有长久的,在这些营生里,他更加深刻的体会社会的人情世故,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在他后来的人生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了,张作霖本身就不是池中物,一直不满足于好好经营某个营生,过上平平淡淡的生活,干不长久也就都可以理解了。
三,义结豪杰
张作霖从小就拥有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优秀品质。极为聪明而又十分讲义气,从小赌博,也培养了一身敢赌敢搏的气势,这使得他总是可以遇到很多愿意赏识并且帮助他的人。
张作霖曾在大车店里做过杂役,负责打扫庭院,出售食品,帮着套车卸车。
有一天,北风呼啸,天上飘着棉絮般的雪花,半夜时分地面已经积起了半尺厚的深雪。大车店里的客人们都入睡了,店主东家也出去找自己的相好女人过夜,店里只剩下几个伙计。到了后半夜,突然有人敲门,打开大门,进来一个魁梧的汉子,浓眉大眼,头戴狗皮护耳帽,上身穿羊羔皮袄,下身穿着皮套裤,脚上着棉皮靴,腰里扎着一条绿缎子的搭包,手了牵着一匹乌黑油亮的高头大马,煞是威风。
机灵聪明的张作霖一眼就看出这是个狠角色,不可怠慢,麻溜的结果马绳,嘴里喊着“请”,把客人请进屋里,安置好黑马,又给客人端上洗脸水、洗脚水,又端来一盘果子,沏上一壶茶,给客人食用。
实际上大车店这时候已经客满,但客人又坚持要单间,这让张作霖十分为难,伙计们的铺位都是长筒子大炕,即使伙计愿意让出自己的位置,这位客也是不干的。这时另一位伙计见到这位客人这么矫情,心里十分不满意,就说:“请客官到别的店看看有没有地方”。这明摆着的撵人,那客人一瞪眼“怎么?你敢轰爷?”张作霖知道这位八成不是个省油的灯,忙笑着对客人说:“真不好意思,让您受委屈了,现在只有掌柜的屋,因为是金钱重地,外人不准入内。小的看爷是个人物,请您进去将就一宿怎么样?”,伙计连忙拦住,说“你这个张作霖胆子真大,掌柜的回来,有你好看”。张作霖一拍胸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掌柜的怪下来,与你无干,我一个人顶着就是了”
客人对眼前的这个小年轻刮目相看,有了几分钦佩的意思,大摇大摆的进了掌柜房间,和衣而睡。
而这位客人,就是辽西大名鼎鼎的冯德麟,连官府都惧他三分,在当地十分的有势力。后来冯德麟格外看重机灵、懂事的张作霖,常来店里住,和张作霖喝酒谈心,讲自己当土匪的故事,勾的张作霖心驰神往。二人还拜了把子,成了换谱兄弟,作为礼物,冯德麟给了他一把土枪。
在之后的人生中,这个势力巨大的兄弟,给张作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张作霖的继父是个兽医,张作霖也就跟着学了很多医马,骑马的本事,在那个年代里骑马的,大部分是土匪。靠着自己精湛的医术,以及豪放的性格,经常给一些黑道土匪医马,却不收钱,给很多当地土匪留下仁义的印象,结交了很多朋友,为后来招兵买马,走上绿林,埋下了铺垫。
四,投身军营
鸦片战争之后,洋人的洋枪洋炮惊醒了还在做天朝上国梦的国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知识分子,街头小民,无不惊慌失措 !
中国开始兴起洋务运动,以李鸿章、张之洞和曾国潘等人为代表,本着“师夷制夷”的思想,引进西方技术,兴办了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等企业,并且由李鸿章主导创建了北洋海军,在当时的世界海军史上也属于很不错的海军,但中国虽然学习了一些技术,但封建制度上的腐败一直没有得到改善,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日本,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同样在美英等国的炮舰下被迫开放,但日本不仅技术上学习西方,思想体制上也非常的先进,逐渐超过了它昔日的老师——中国。随着日本实力的增长,逐渐动起了中国的主意。
在当时奉天传教的英国医生克里斯蒂写的《奉天三十年》,清晰的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了那场战争:“一八九四年的初夏,战争的直接借口并不重要。在许多年里,日本一直在扩张自己的势力,为控制朝鲜进行积极的努力。现在我们知道,即使没有这样的借口,日本也会找其他的借口。”
1894年日军在朝鲜发动进攻,朝鲜作为大清的从属国,清朝应朝鲜要求与日军开战。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从东北各地召集起来的形态各异的数万部队陆续开赴朝鲜战场,从奉天到鸭绿江的陆上,到处都是东进的散乱的士兵。他们许多都是未加训练的新兵,一些不对抗着已经锈蚀的前堂步枪,或者中国古代的火绳枪甚至弓箭。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人们的普遍看法是:“既然日本已经放肆叛乱,那么中国一定会粉碎他们,这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快,这群傻家伙们,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战争,什么是降维打击,清军的溃散速度,比招兵速度还快,日军的势力进入中国境内。无数的清军落草为寇,更加重了东北的土匪祸患,正所谓御敌无术,扰民有方。
日军从旅顺、大连一路北上,占领了大石桥、海城,威胁营口,宋庆的毅军驻守的营口,成为了作战第一线。
张作霖从军也是个巧合,一天他在一家饭店吃饭时,遇到了小时候的赌友,姓栾,称其栾叔,二人老乡相见,十分亲热。栾叔现在已经是清军的一名哨官,相当于今天的连长,二人喝酒聊天,张作霖很是懂事乖巧,给栾叔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谈到前途,栾叔劝张作霖,这兵荒马乱的,干什么都不容易,不如就投军吧,还有个混头。张作霖也觉得有理,栾叔便将张作霖介绍到毅军的孙庆部赵德胜营。
为了把敌人的部署摸清,赵德胜急需刺探敌情,便在军中招募勇士,进入敌区获取信息。日军刚刚在攻陷的旅顺口实行了屠城的暴行,再加上清军溃军添油加醋对日军军队的描述,人们一听到日本鬼子就都怕的要命,没有人愿意深入敌区。
张作霖认为出人头地的时候到了,主动提出去刺探情报,赵德胜见他身材单薄,年纪很小,有些不放心,但又没有其他人选,只好对张作霖说:“你速去太平山,摸清日军人数,火力配置情况,三天之内回报,不得有误。”
张作霖装作丢失牲口的放羊娃,拿着鞭子,若无其事的走进了敌占区,壮了壮胆子,走进日军营盘。他装作找牲口的慌张样子,把情报牢记在心。日军见他是个身材瘦弱的小孩,也没有在意,就赶了出去。
因为他的情报赵德胜打了胜仗,张作霖也因为勇敢并且擅长骑射,被提拔为哨长,这一年,他刚刚20岁。
然而腐朽不堪的大清,在先进的日军面前,不堪一击,1895年,中国在中日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奇耻大辱,同时毅军要撤防关内,但张作霖不愿意离家太远,就携着枪械,回到了黑山二道沟。
五,最屈辱的爱国者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张作霖这样一个小人物起不了什么作用。
当时处在历史舞台最前端的,是广受争议的李鸿章。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本身北洋水师实力不弱,但大清腐朽的体制。翁同龢与李鸿章私人恩怨常常克扣北洋军费,导致多数舰艇老化,在慈禧的万寿庆典中,国库的银子首要用途是用来修建颐和园。在伊藤博文维新官员的率领下,整个日本以全盘西化方针戮力同心,坚持改革。当慈禧为自己的60大寿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时,日本天皇正带领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积极捐款,购置那艘北洋水师订购却没钱付款,最后不得不放弃的吉野号战舰。这样两个优劣分明的体制,战争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鸿章,自幼聪慧,学问广博,20岁入选优贡,24岁中进士。以新科翰林的荣光,弃文从武,登台拜相,灭太平,除捻乱,倡导洋务,开二十载同光中兴。他目光深远,同治年间,他就意识到,“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后来被历史学家蒋廷黻赞为 “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看得最远的一句话。”
甲午年朝鲜内乱再度兴起,日本介入,咄咄逼人,满朝官员爱国热情高涨,民众群情激奋,光绪帝在周遭人的鼓噪声里,下了迎战的决心。李鸿章坚持忍让主和,但在强大的爱国浪潮里,他的隐忍被解读为懦弱。
战败后,他为大清背锅,和日本签了马关条约,从日本回来后,朝野上下,骂声一片。这本是一场李鸿章坚决反对的战争,但最后却仿佛成为了他一个人的战争,原先鼓噪的人全都鸦雀无声,只有他出面承担责任。
皇上是天子,太后是佛爷,永远不会成罪人,李鸿章深知这一点。
李鸿章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境遇:“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他一生中签下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他深知,从签字的那天开始,他就注定要做大清的“背锅侠”,永远背负骂名了。李鸿章在私人信件中嘲弄自己是大清国的裱糊匠,他一生辛苦不过糊了个纸房子。
1901年,李鸿章78岁,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一年前,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陷入了更大的深渊,他站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看到八国联军蹂躏过的天津城满目疮痍,心生悲凉,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慈禧派李鸿章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一起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的,还有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庆亲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这份条约应该由他来签。
庆亲王正犹疑着拿起笔准备签字时,李鸿章突然说道:“天下最难写的自,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李鸿章到底是好是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 “你以后的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老臣来签吧”让我心生敬意。
参考文献书籍
【1】刘志江. 乱世枭雄张作霖. 新世界出版社2016版.
【2】杜尚侠.乱世枭雄张作霖.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版.
【3】慈禧定计,择立载湉.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05-25]
【4】梁启超. 李鸿章传.
【5】刘东. 关东军与张作霖[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6】李海滨, 李自典. 京奉铁路与近代东北移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J]. 兰州学刊, 2013(10).
【7】张冬梅. 1917~1927年奉苏关系及其成因浅析——以奉张与苏俄围绕中东铁路诸问题的斗争为例[J]. 理论界, 2007(1):194-195.
以及维基百科,百度百科,google ma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