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四月的北京,春暖花开。

在亦庄经济开发区,机器轰鸣的厂房内,有一间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它的领军者——北京奔驰公司首席技师赵郁,从一名普通的汽车学徒工,到首席技师,再到开办个人创新工作室,一干就是20多年。

当工人也一定能干出成绩

1988年,没有考上大学的赵郁,进入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公司”,成了一名装配工。

刚开始下车间,赵郁给大伙儿的印象是“不显山不漏水”。然而没过多久,他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劲头儿,就让他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在装配生产线实习时,为“212”吉普安装前风档玻璃。这活儿看似简单,由于人工注胶不均匀,安装时稍用力不均玻璃就会碎裂,这在当时是一大技术难题。能安装1万块风档玻璃不碎当属凤毛麟角!而爱琢磨的赵郁,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方法,创造出安装3万块风档玻璃不碎的纪录!实习生赵郁一下子在厂里出了名。

钻研技术让赵郁尝到了甜头。他暗下决心:“当工人也一定能干出成绩!”这个心愿促使他20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钻研技术。连赵郁自己也想不到,20多年后,他比大多数上大学的人都更有“出息”。

从此,“爱学习”成了赵郁的“代名词”。他的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汽车装配与维修手册,跑图书馆也成了习惯。

让外国专家刮目相看

2005年,曾经的“北京吉普”发展为“北京奔驰”,一些先进的汽车产品被引进来,一些国外专家也来到厂里。

对于外国专家的到来,赵郁和他的同事,抱着既欢迎尊重,又不一味迷信的态度。2006年与国外同步上市的克莱斯勒300C,试装下线后不能正常点火。外国专家通过仪器检测,断定是车辆电脑模块不通讯,故障排除后,仍然点火不正常。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赵郁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告诉了外国专家,但未被采纳,试装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当时正值酷暑,车间如同蒸笼。赵郁将整台车一一拆卸,在各道工序里排查问题。工作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一连三天,问题终于被他发现了:原来,车身线束与汽油泵线束相对应连接插孔位置不对,单从线束外表看很难发现。更换线束后,车辆故障一下子排除了。

赵郁的工作态度和高超技能受到外国专家的的称赞和钦佩。后来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曾经傲慢的外国专家不但放手、放心让赵郁去干,而且相信他能够干好。赵郁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和攻关成功,树立起了中国工人的尊严与自信。

蓝领也有了创新工作室

在工作中,赵郁记住了师傅的一句话:“过去是十门手艺不如一门精,而现在要门门精,否则你就应付不了。”他不断思考、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为北京汽车制造行业有名的“车医生”。荣誉也接踵而至,“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创新能手”、“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北京首批享受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等。

很多汽车修理厂、4S店慕名请他加盟,开出很高的月薪,都被他婉言谢绝。赵郁说:“我自己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是公司给我提供了舞台,我要尽全力报效企业。”

2007年,北京奔驰公司聘请赵郁为“首席技师”,并奖励他一部轿车,在北京汽车制造行业引起了轰动。2010年,公司又投资30多万元为他成立了“赵郁创新工作室”,并抽调出30多名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短短一年,就有26项课题分别获得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成果奖。现在,赵郁从徒弟变成了师傅。但他仍然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掌握的生产技术知识和长期摸索的窍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他说,“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要带动更多企业员工提高素质,靠集体的智慧才能为企业解难题,创效益,办大事。”

本报记者 张景华

无标题文章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标题文章)